最新研究发现超过七成国人,认为宗教信仰是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排在国籍和常用语言之后。
近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宗教影响个人人生观,也有更多人愿意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信仰。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去年对4000名本地居民展开的调查发现,约74%的人认为宗教信仰是构成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
这在回教徒群体当中尤为显著,每十人当中就有六人这么认为,基督教徒则有超过三人认同,佛教徒和道教徒只有一到两人。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研究员张家绮博士说:“能够更了解自己的根本在哪里,还有自己身份认同的一些部分,到底是什么东西构成的,所以这可以让他们更加认识自己,还有从宗教可能一些教会中吸取一些领悟,比如博爱,帮助社会等等这些理念,可以让大家觉得更能够融入整个大社会。”
超过九成的回教徒和基督教徒认为宗教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其他方面的态度,约八成的佛教徒和道教徒这么认为。
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他们从宗教信仰中获得归属感。报告也发现约三分之一的人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宗教活动,但频率有所下降,尽管如此,在教堂或寺庙以外的地方,祈祷或礼拜的人有所增加,
而且在网上获取宗教相关信息或阅读宗教文本的人也有增加。
光明山普觉禅寺弘法部弘法导师常持法师:“网上去了解佛法,他只是第一步,只是听闻,它有一个问题像人工智能,提供的佛法知识。它的体系或者它的来源你搞不清楚,你没有办法进行分辨,
那我们最好是能够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去到一个比较可信的资源来实践和修行。
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保留宗教的传统形式,五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宗教应该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