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亚洲货币出现集体升值走势,其中新加坡元一度升破1美元兑1.29新元的强劲水平;新台币、韩元、日元及马币等货币也同步走强。专家指出,中美贸易关系出现缓和迹象,虽然是本轮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但也可能存在更深层的推动因素。
贸易谈判释放乐观信号 成为升值导火索
华侨银行亚洲地区研究与策略主管谢栋铭指出,此轮货币升值的直接诱因之一是中美贸易关系出现缓和。他表示:“剧本并不陌生,2018年中美贸易战初期升温时,亚洲货币普遍贬值;而当局势降温时,货币也随之升值。”他补充,不少企业和投资者也因预期变化开始对冲汇率风险,甚至抛售美元资产,进一步推动亚洲货币走强。
谢栋铭也提到,坊间认为此轮升值可能是“新版广场协议”的前奏。他说:“虽然目前没有确凿证据,但有不少传言认为,美国可能再度借助汇率作为谈判筹码,施压亚洲国家让本币升值。”
升值幅度不一 顺差国家表现更强劲
谈及不同货币的表现,谢栋铭指出,台币、韩元、新元和马币等在这波升值中表现最为突出,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共同特征——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他解释:“这与2018年按地理划分的趋势不同,现在更像是顺差区块货币的整体走强。”
马来亚银行经济师郑宁补充,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亚洲货币此轮升值也是赶上了过去一个月发达国家货币兑美元走强的“列车”。“4月前半段美元走弱,主要是因为美国准备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展开贸易谈判。”郑宁说,“到了4月底,传出美国也与马来西亚、泰国等亚洲国家进行磋商的消息,这可能促使这些国家政府容许本币适度升值,以便顺利谈判。”
亚币暴涨 短期获利但长期未必是好事
汇率升值是否对区域经济是一件好事?郑宁指出,短期内,货币升值在当前全球贸易量下滑的背景下,可能“雪上加霜”。但如果它能加快贸易协议的达成,对经济前景未必全是坏事。
谢栋铭则提醒:“短期来看,对消费者、尤其是即将出国旅行的民众来说是好事。但长期而言,强势货币可能侵蚀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他引用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的例子:“一开始大家很高兴,去海外买房购物。但中长期看,日本经济因失去竞争力而陷入衰退。”
投资者该如何应对汇市波动?
面对汇率大幅波动,谢栋铭建议投资者应“控制风险、避免盲目抄底”。他指出,新加坡许多投资者持有美元资产,需注意可能带来的汇兑损失。他强调,资产配置应多元,切忌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此外,谢栋铭也提醒,若这波升值演变为“去美元化”的长期趋势,投资者需思考如何应对美元资产的贬值风险。他表示:“虽然没人能肯定这是去美元化的开始,但这类趋势一旦发生,往往持续数年。”
新加坡企业面临挑战与转型压力
对于本地企业的影响,郑宁指出,企业最担心的并非汇率升贬本身,而是“剧烈波动”造成的不确定性。她说:“最近汇率剧烈波动,令企业在投资和交易上举棋不定,他们更需要稳定预期。”
新加坡制造商总会会长陈展鹏也在节目中分享业界观点。他表示,新元升值可能短期内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但本地制造业主打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原料比例高,因此影响有限。他说:“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和自动化,来维持利润率,并积极拓展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分散风险。”
至于新元汇率优势降低进口商品成本,提升购买力,会不会进而降低本地物价,陈展鹏解释,尽管进口商可考虑趁势囤货,但也得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库存成本。他也说,零售价格很多时候还取决于本地的租金、运输和人力成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汇率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