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媒短视频的崛起,“素人改造” 风潮近年在新加坡成为风潮,让不是网红、没有高流量的普通网民和民众,也有机会免费体验到专业团队为他们提供的美发、化妆等服务。据业者观察,有商家也因此迎来上千笔销售订单。
“素人改造”这个词近几年在社交媒体和营销圈很常见,泛指由专业团队帮非明星、非网红的普通人打造形象,让普通人成为他们在社交媒体小红书、Instagram等社媒平台的“素人模特儿”。
业者:参考自中国网络行销模式
贺晓云和童莹这两名好友原本是科技业上班族,但从去年起决定转换事业跑道,创办了云影工作室,主打照相和化妆服务,也提供化妆课程。
童莹(左)与贺晓云这两名好友原本是科技业上班族,但从去年起决定转换事业跑道,成为摄影师和化妆师。(图:蔡佑霞)
贺晓云说,起初留意到“素人改造”在中国非常流行,所以决定在本地尝试进行“素人改造”计划。她在小红书开启了“新加坡化妆师小云”的账号,在网上接受“素人改造”报名。这些非网红的一般网民接受贺晓云化妆和做造型,并让摄影师童莹拍摄不同主题的精修照片。
最后,贺晓云和童莹会把网民素颜和化妆后的前后对比图放上网,有些帖文因此在网上受到欢迎,有超过500人点赞。
贺晓云和童莹通过化妆造型和摄影“改造”素人,效果图放上网得到不小反响。(图:受访者提供)
受访发廊:竞争太大 必须借此制造互联网声量
入行18年的发型师阮劲彰,也是发廊Hairkraft Studio SG的老板之一。 他自疫情期间开始在网上找一般民众成为他的发型模特儿,并将造型成果拍成短视频放上网,与网民分享自己的作品,也让自己的Instagram页面看起来内容更丰富。
他认为,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发型师必须学习在网上打造个人品牌(IP)。
“这个市场竞争越来越大,不只是新加坡内的竞争,现在新加坡的客人,有的都会去新山做头发了。你要怎样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里,让自己突出、找到客源,‘素人改造’是最好的方法了,如果你完全不做网上内容的话,是没有顾客会看到你的。”
资深发型师阮劲彰通过网络找一般人当模特儿,为她们做发型,并将作品照片放在个人Instagram。(图:蔡佑霞、Instagram/hair_art_by_alexk)
据他观察,有些上一代的发型师,也因为未通过网络展现自己,已被市场淘汰。
他也让旗下员工去上社交媒体课,希望团队一起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一起成长。
从中受益的旗下发型师杨淑晶说:“我入行有十多年,但我在剪片、拍摄方面是新手,所以我想要通过素人改造,学拍摄视频和拍照,因为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我希望借此学到新知识。”
发型师杨淑晶通过“素人改造”学习摄影。(图:李德承)
为何愿意免费提供服务?
不少人或许会问,“素人改造”等于是业者提供免费服务,对他们是亏还是赚?
贺晓云和童莹表示,在一年前的创业初期,由于她们在化妆和摄影方面还是新手,所以通过“素人改造”,她们也能从中找到练习的机会,打磨专业技术。
她们透露,“素人改造”对她们来说是投资,投入的成本是化妆品、自己的时间、场地等,成本在可承担范围内,而让她们惊喜的是,宣传效果非常好,其小红书账号,在一年内已累积了2000名粉丝。
另外,由于是为“素人”而不是顾客做造型,双方是互惠互利关系,业者也有更大的发挥创意的空间。
业者也强调,与“素人”会保持互相尊重的关系,并在改造前多沟通,达到共识。
阮劲彰说,“素人”也能间接帮他找到新的客源。他说:“当你把素人的头发做得好,她身边的人、朋友看到,就会问她头发在哪里做的,然后就会知道我们的店。所以‘素人改造’在很多方面可以为我们业者带来好处。”
有业者因用素人模特 迎过千订单
社交媒体和数码营销公司Hashmeta总裁吴德坤也说,品牌在进行网络行销时,选用非网红的素人模特,是越来越普遍的趋势,比如,近期公司与花王(Kao)的合作活动中,大约有 35 家发廊采用了素人模特的策略。
发言人说,“素人改造”这一趋势从早期的 KOL(关键意见领袖、网红)和 KOC(关键意见消费者)模式演变而来,如今,市场对真实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反应更加积极,使“素人营销”顺理成章成为新趋势。
“我们观察到显著的销售增长,仅由少数素人创作者的内容,就能带来上千笔销售订单。”
Hashmeta认为,“素人营销” 这种方法对“企业对消费者”( B2C businesses)和生活方式类(lifestyle businesses)企业尤其有效,因为信任感、亲近感以及视觉吸引力,是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