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数据显示,本地每三个死亡病例中,就有一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医生表示,有高血脂人群更需多加注意,若年纪轻轻就有高胆固醇,有可能源自家族遗传,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高胆固醇与心脏病风险
国大心脏中心高级顾问医生,心脏基金会主席陈淮沁教授指出,如果属于家族性的高胆固醇,其“坏胆固醇”(LDL)水平通常非常高。除了血检确认外,家族病史也是重要提示: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中男性在55岁前、女性在65岁前就患有心血管疾病,就可能存在遗传高血脂风险,因此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陈教授还提醒,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体征:眼皮或眼周出现黄色斑块,瞳孔周边呈灰色圈,手背、手足或脚跟肌腱可能出现红斑。这些都是潜在高胆固醇的迹象,发现后应尽快就医并做血检。如血检结果显示胆固醇异常,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基因检测来明确风险。
很多人以为瘦就不会有心脏病风险,其实这是误解。陈教授解释,“瘦的人如果生活不健康,也会出现高血压或高胆固醇。”
他强调,定期检查、均衡饮食与规律运动,才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减肥方式不当也可能伤害心脏
对于年轻人常见的减肥问题,陈教授特别提醒:如果通过极端节食或不科学的饮食方式来减轻体重,可能会导致营养失衡、电解质紊乱,从而引发心悸、心律不齐等问题。相反,如果通过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减重,不仅不会增加心脏负担,反而能有效降低心脏病风险。
心脏骤停的急救关键
心脏病被称为“隐形杀手”,往往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发,因此预防与急救都显得格外重要。新加坡每年约有3000起心脏骤停个案,其中七到八成发生在家中或公共场所。
如果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能够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患者的存活率会大幅提高。
五分钟学会用AED
新加坡红十字会学院急救与复苏培训中心高级副讲师马炜翔现场演示了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他解释,设备本身附带语音提示,施救者只需按照指令操作即可。首先确认现场安全,排除水、易燃物及危险物品。检查患者是否有反应和呼吸,如无反应应立即呼叫救护车并开始心肺复苏。
若患者衣物覆盖胸部,需要剪开衣物,清理汗水或湿润区域,如果有体毛,可先清理或剪开,确保贴片能紧贴皮肤。将一片电极片贴在右锁骨下方,另一片贴在左胸下方,确保贴片牢固。连接导线至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会自动分析心律。
施救者需双手离开患者,避免触电。若自动体外除颤器提示电击,按指示按钮即可。电击完成后或不需要电击时,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与心肺复苏相辅相成,心肺复苏维持血液循环,自动体外除颤器协助恢复心脏节律,最大化存活机会。
公众也将有机会免费学习急救技能。新加坡心脏基金会将在10月11日于工艺教育西区学院举办大型教学,现场将免费教授心肺复苏术和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更多详情可浏览基金会网站 www.myheart.org.sg/events/project-heart。
生活习惯是最好的保护
专家总结,守护心脏健康并非难事。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血压和血糖、定期体检,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陈教授强调:“遗传它本身不是一个生命注定的,我们可以很主动地去掌握自己的心脏健康,我们后天还是可以逆转这个先天的问题的”。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饮食习惯改变,心脏病的威胁正在悄悄临近每一个人。世界心脏日提醒人们,健康不能等到出问题才重视,真正的预防从生活中的每一个小选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