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日新月异,不少人开始寄望于快速、便捷的体检方法——包括肿瘤标志物和市面上的基因检测产品,来评估癌症或其他疾病风险。然而,专家提醒,这些检测并非“万能钥匙”,准确度和适用性都有局限,公众应谨慎看待。
肿瘤标志物可辅助 但不能作为唯一检测
癌症康复者倪温嫔分享,自己确诊前每年接受抽血体检与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从未异常,却最终确诊癌症。“我先生的指标比我高,他没事,我反而出问题。太依赖这个检测,真的会掉以轻心。”
对此,新加坡国大癌症中心肿瘤血液科高级顾问李素琴教授指出,肿瘤标志物检测准确性有限,无法排除假阳性或假阴性。“即使数值正常,也不能排除癌症;一些癌症甚至在早期完全不分泌标志物。”
中央医院泌尿科副教授郑恳乐也表示,该检测在高风险群体中可作为初筛工具,但不能单靠结果作诊断,必须结合影像、活检等进一步检查。以目前使用较广的前列腺癌标志物为例,其假阳性率高达75%。
为提高泌尿系统癌症检测的精准度,新加坡中央医院、医疗科技公司路胜,以及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旗下的医疗诊断发展中心展开研究,测试以尿液检测的可行性,若成功将提供一种非侵入性且方便的筛查选择。
基因检测成商品 专家:谨慎看待结果的准确性与解读
与此同时,基因检测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从医院的诊断和治疗辅助工具,发展成商业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体检产品。消费者只需用唾液就可获取“健康风险评估报告”。
科技研究局旗下医疗诊断发展中心总裁翁瑞芬博士指出,医疗级基因检测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例如检测癌症相关基因突变,以协助调整治疗方案。但她强调:“与临床检测不同,商业产品大多未经过严格验证,结果的准确性与解读需谨慎看待。”
她提醒消费者,若检测结果涉及健康风险,应由专业医生解读,而非自行判断。
虚假安心与无谓恐慌 同样危险
专家认为,无论是肿瘤标志物还是基因检测,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虚假的安心”或“过度的恐慌”。
李素琴教授指出,有些人误以为检测正常就“高枕无忧”,延误真正的诊断与治疗;另一些人则因检测结果显示“可能风险”而焦虑不安。“这些检测都只是工具,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理解其意义与局限。”
她特别提醒公众,应优先接受已获医学证实、国家推荐并具高准确率的筛查项目,例如:
•乳腺癌:女性40岁起每1至2年乳房X光检查;
•结肠直肠癌:50岁起每年粪便潜血检测或5至10年肠镜;
•子宫颈癌:25岁起定期抹片或HPV检测。
这些筛查已纳入政府补贴计划,成本低、效益高,才是真正有效的“早发现”。
从肿瘤标志物到基因检测,科技赋予我们更多工具去了解身体。但唯有建立在科学基础、理性解读与专业判断之上的检测,才是对抗癌症与疾病的有力武器。预防不是“追求安心感”,而是做出知情选择,走在正确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