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胡锦伟】德国犹太博物馆 吟唱二战历史悲歌

法兰克福犹太人博物馆(Jewish Museum Frankfurt)设有二战时遇害的犹太女孩Anne Frank的纪念空间。(图:胡锦伟)

正如馆内的名人墙,除了贴上已故犹太裔伟人和杰出人士肖像之外,因酒精中毒身故的英国知名歌手Amy Winehouse也跻身其中,馆方有这样的胸襟,了不起。

德国好些城市都设有犹太人博物馆或纪念空间,对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恶行进行反思和忏悔,也肯定犹太社群对德国的贡献和影响力。

9月份在德国旅游三个星期,去了法兰克福(Frankfurt)与柏林(Berlin)的犹太人博物馆。前者设在犹太富豪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的旧宅,与之相连的是由柏林Staab Architekten建筑事务所打造的新场馆;后者由美国建筑大师丹尼尔.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操刀,是设计发烧友的朝圣地。两者姿态各异,但有着相同的初衷,旨在探讨犹太人在德国扎根至今1700年的悠久历史。

犹太人在基督教文化的生存之道

法兰克福犹太人博物馆(Jewish Museum Frankfurt)建于1988年,是德国第一家犹太博物馆,而这座城市也是欧洲首个犹太人区(ghetto)的所在地。我对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极感兴趣。门前是以色列艺术家Ariel Schlesinger的户外雕塑,两株铝质枯树以镜面反射的姿态上下交叠,反映当地犹太社群自古以来流散各地的矛盾处境。

法兰克福犹太人博物馆前方,两株铝质枯树以镜面反射的姿态上下交叠,反映犹太社群自古以来流散各地的矛盾处境。(图:胡锦伟)

馆内有一幅马蒂斯(Matisse)的油画,原属于一名犹太裔收藏家,1933年被纳粹军人夺走,几经辗转,二战后成为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经过多年的寻索和追讨,这幅画终于在2008年归还给原主的后人。两年后,法兰克福犹太人博物馆获得赞助人支持,买下这幅画作,并且公开展示,警醒世人种族主义之可恶及可怖。
 

法兰克福犹太人博物馆收藏的这幅马蒂斯(Matisse)油画,警醒世人种族主义之可恶及可怖。(图:胡锦伟)

19世纪德国犹太裔艺术家创作的基督教绘画,乍看之下没什么特别,细看才察觉出他们试图以不违背自身宗教文化的观点,来诠释别人的宗教画。譬如,让先知摩西除下罗马式袍服改穿传统犹太服装、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画作时将十字架隐去,折射出犹太社群在基督教文化中的生存之道。此外,30年代犹太裔艺术家在纳粹党压迫下画出被流放的黑暗心灵,以及70后以色列当代艺术家的前卫作品,都是鲜活的历史教材。

犹太裔画家以不违背自身宗教文化的观点来诠释基督教绘画。(图:胡锦伟)

30年代犹太裔艺术家在纳粹党压迫下画出被流放的黑暗心灵。(图:胡锦伟)

建筑呈现犹太民族悲歌

建于2001年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Jewish Museum Berlin),展现的是另一番风貌,李伯斯金透过设计语言具体呈现犹太民族的流散历史。这位犹太裔结构主义建筑大师设计过欧美多家博物馆,包括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曼彻斯特皇家战争博物馆、丹佛美术馆、旧金山犹太人博物馆等,称得上是“博物馆设计专业户”。1989年,他赢得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竞图,带着妻儿移居柏林,并深入研究欧洲犹太人的历史,把自己的家族情感融入设计中,历时十年才完成这座结构复杂的作品。

音乐,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从小就有过人的音乐天份,六岁在电视上表演手风琴,少年时期弹得一手好钢琴。19岁那年,他对建筑设计产生兴趣,毅然舍弃音乐,报读纽约柯柏联盟建筑学院,从此走上建筑之路。他的作品不仅体现结构主义的视觉性和大胆革新的意念,也体现古典音乐般的精确美感和大气。他说过:“没有音乐的建筑,不过是瓦砾堆成的山。”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伤痕般的建筑设计,如同一阙历史的悲歌。(图:胡锦伟)

在他的诠释下,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犹如一阙犹太民族的悲歌。从空中鸟瞰这座建筑,只见一系列长方形建筑连贯成曲折锯齿形线条,凸起尖尖的锐角,幅宽被强制压缩,像扭曲的生命般充满痛苦和悲伤。中间一组空白地带排成直线,将曲线一分为二,象征欧洲犹太人受难史上难以磨灭的空白。博物馆内外充满破碎和不规则的元素,堆积成历史的伤口,建筑设计的精妙构思让人叹服。

注重互动和思考的博物馆

建筑师以“Between the Lines”为室内设计概念,在一楼展厅运用三条交错的轴线刻画德国犹太人的命运,代表流放、屠杀和延续三个主题。馆内绝少出现直角设计,地板和墙壁以倾斜角度呈之字形构成曲折的格局,像征犹太民族颠沛流离的命运。割裂的墙面犹如伤痕,提醒世人切勿重演历史。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内充满锐角和倾斜元素。(图:胡锦伟)

“流放之路”的尽处,即是“流放花园”,走在园子里竟然跌跌撞撞难以平衡,因为石子路和水泥柱子都是倾斜的,但凭肉眼看不出来。建筑师的意图是要表达德国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逃亡他国,难以适应和融入新环境的痛苦。他在1946年生于波兰,父母皆为犹太大屠杀幸存者,13岁随家人移居以色列,后来定居纽约,不断迁徙的经历使他对犹太人的流散生涯感触至深。

流放花园的地面和墙壁都是倾斜的,置身其中让人脚步不稳。(图:胡锦伟)

许多人因为李伯斯金的盛名专程到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参观,我就是其中之一,可我不认为他的建筑设计喧宾夺主,因为博物馆的策展形式注重互动和思考,譬如,对新派犹太人保留或摈弃了哪些宗教习俗、为新生男婴行割礼是否违反人权等课题进行讨论,是深具当代思维的博物馆。正如馆内的名人墙,除了贴上已故犹太裔伟人和杰出人士肖像之外,因酒精中毒身故的英国知名歌手Amy Winehouse也跻身其中,馆方有这样的胸襟,了不起。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里的名人墙,已故英国流行歌手Amy Winehouse也跻身其中。(图:胡锦伟)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城市呼吸
  • 热门 Popular

    Advertisement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