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每天与生死打交道,在生命线上各司其职。
仿照子宫环境 为生命奇迹创造最佳状态
张奕(28岁)在国大医院担任胚胎师。任务是帮患者取卵,培养胚胎,并在胚胎成熟时把它们移植回子宫内。
张奕说,进入实验室时必须换上手术服和手术鞋,不能涂任何香水、化妆品或指甲油,以保证空气质量,避免胚胎受损。实验室也必须保持昏暗,这是为了模仿子宫内的环境。

张奕在进行胚胎培育工作时,会调暗灯光,仿照子宫内的环境。
除了不孕夫妻,张奕帮助的还有患癌病人。这些病人希望在化疗前,保存健康的精子卵子,康复后再将培育成功的胚胎移植入子宫。
张奕说:“我觉得我们做胚胎师,不是在创造奇迹,而是创造一个最佳状态让这些奇迹发生。”
管理教学遗肢无忌讳
Siti Khadijah(31岁)在国大医院手与显微修复外科部门任职,负责管理培训实验室,为医学院学生、教授、医生开设课程。
显微外科手术使用非常细小的针线,肉眼几乎看不到。课程让学员利用鸡腿肉练习,以习惯在显微镜下工作,并保持手部稳定,动作精细。
另外,Siti还管理外科手术技能培训研究实验室STARLab。在这里,用来培训和教导解剖学的,则是人类遗体,包括从肩膀到手指头的上肢。

Siti(右)管理的培训实验室,让医生练习在显微镜下工作。
Siti说:“我最初告诉家人我的工作时,每个人都说,哦,别靠近我。”Siti会告诉他们没什么好怕的,并怀着信念照常工作。渐渐地,家人都接受了她的专业,并鼓励她全力以赴。
有呼吸体温为什么被宣判脑死?
陈君龄是国大重症监护病房的脑死亡个案经理,负责脑死亡认证的安排。
她说:“我们对于死亡的了解或许就是身体冷冰冰的、没有呼吸的。所以必须给家属解释脑死亡的概念。”
如果在七个认证步骤中病人都没有反应,就可以证明病人已经脑死亡。
在确认死亡后,陈君龄就会把个案移交给全国器官移植组的移植协调员,让他们接手捐赠器官的安排。
协调肾脏移植 助病人重获新生
傅慧贤(39岁)是国大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肾脏移植协调员。她曾在肾脏科当了八年的护士,见过等了九年也等不到肾脏捐献的病人,最后遗憾离世。
傅慧贤说:“一个月我们可以做四个活体移植。陌生人捐肾脏是很少的,可能五年一个。”几年前,她就遇到了一位40岁的女士,要把一颗肾脏捐给等候名单上的陌生病人。
傅慧贤坦言,捐肾非捐血般简单,连她自己都不会想要捐肾给陌生人,她也见过答应要捐肾的家属临阵退缩:“所以我觉得她非常伟大。”
傅慧贤说,这是一份分秒必争的工作,也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不时会碰到心急等候肾脏移植的病人发脾气。她曾想过辞职,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病人跟我说,我终于可以小便的时候,我替他们高兴,他们得到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