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导播出身的刘诗璇,其实最初志不在配音。在电视上制造欢笑的陈兆锦,曾经抗拒电视。他们的戏剧人生,经历了怎样的转折?
用声音“加戏” 看到配音的魅力
1999年,刘诗璇因拍摄《七彩学堂》,让她成为耳熟能详的演员。在这之前她可是一名幕后功臣。
1979年,她到电视台应征戏剧导播,却获得了配音导播的职位。
“我本来是要说故事的,我的天地那么大。可是到配音间,就只有一个麦克风,所以我觉得手脚被绑住了。”
后来刘诗璇跟随配音导师毛威和王玫到香港参与电影配音的制作,大开眼界:“我对声音表演开始充满了热情。”
“不能演的演员,真的得靠我们配音员去给戏。”声音表演的工作令刘诗璇获得满足感。
配音组在2000年解散。 回想起来,刘诗璇还是带着浓浓的不舍,当时《七彩学堂》的拍摄工作分散了她的悲伤情绪。
刘诗璇后来参与了英语情景剧《Yang Sisters》的演出,不时也演出舞台剧。过去几年,刘诗璇在新传媒学院演员训练班,传授声音表演课程。她还曾担任过艺人现场台词指导,指导过彭耀顺主演的《奶爸百分百》。

刘诗璇在演员训练班传授声音表演课程。
“我帮彭耀顺把台词改短一些。他成功地完成演出,而且很受欢迎,我心底偷偷地高兴。”
65岁的刘诗璇现在觉得,任何来到身上的都是好事:“我会随遇而安,随遇而享受,随遇而感受。”
生命因表演艺术而散发光彩
陈兆锦其实来自印尼,儿时父亲为了让他学中文,送他一人来新加坡求学。兆锦热爱文艺活动,加入“儿童剧社”。
“我的中文有印尼腔,走调的,所以我很自卑,那个时候我不停地练绕口令、朗诵诗歌。”
经过多年的磨练,兆锦的语言能力大大进步,有了更多的演出机会。后来他也担任导演的工作。
兆锦与好友华亮在1980年代是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应电视台邀请出镜演出。
“本来华亮一个人在演,我怎么都不上,我很有自知之明的,我说我们不属于电视。”
经华亮劝说,他们开始学习”安娣安哥”的说话方式,以融入电视表演风格。
两人后来还参与广告、商演,忙碌的演出加上自己的全职工作,当时30多岁的兆锦得了胃酸、失眠等身体毛病。合作多年后,两人也开始感到江郎才尽。他们结束了约七年的电视演出,但在外还有合作。不幸的是,华亮在1995年因车祸离世。
“当时我有一种焦虑,我感觉生命很脆弱。那个时候,我连上台都不敢。”
兆锦曾在一间出版社负责绘图与设计。千禧年之后,兆锦离开从事将近20年的插画工作,开始为学子讲故事,并通过现场绘图,加强孩子的吸收。

兆锦通过讲故事,将艺术造诣传授给小朋友。
去年,久未演出的兆锦参与了双亲节主题戏剧《亲情无所不在》的演出,希望观众看到他未老的功力。
73岁的他,希望把自己的艺术资产发扬光大。
“舞台是概括文化、精神,还有你对人生的体验,融成一团火,并呈现出来,是个很具体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很幸运,我的生命有这样的元素。非常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