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长国人都有搭乘过郑古悦巴士的经验。在1970年代新加坡巴士公司成立之前,郑古悦巴士是本地规模最大的私人巴士公司,约占当时私人巴士数量的四分之一。

郑古悦肖像(照片提供:郑古悦家族)
白手起家的创办人郑古悦,除了是巴士大亨,还曾在战后带领新马华社向日本求偿。他是国民党的忠实支持者,也与英殖民政府关系良好,1952年获英国皇室颁发OBE勋章,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郑古悦生于福建金门浯坑村,出生时的旧居仍保持原貌。
22岁过番 以咸鱼土产贸易白手起家
1880年,郑古悦出生于福建海岸外的金门岛浯坑村。他8岁丧父,11岁时曾被母亲送入私塾就读,但家境并不理想。22岁时,他过番南来新加坡,投靠位于直落亚逸街的九八行源成兴,从学徒做起。
省吃俭用,做事勤快的郑古悦,十年后自行创业,陆续创办顺源 、益成兴、振裕成等多家经营爪哇咸鱼与土产贸易的九八行,逐渐成为爪哇线贸易的佼佼者,并累积财富。

建于1954年的金门金城镇公墓,入口牌坊上有郑古悦题字。
积极投入社会服务 领导金门会馆 回馈家乡
郑古悦发迹后,积极投入社会服务。包括担任同业公会爪亚 (爪哇)商务公局主席、多所华校与中华总商会董事。而新加坡金门会馆的会务,他尤其参与甚多。
1919年,他捐款资助位于史密斯街的旧会馆大楼重建工程。1934到1938年,他连任五届金门会馆主席。会馆业务在战后恢复后,也由他出任战后的首任主席。
根据1930年代的会馆董事会议记录记载,在本地,郑古悦曾出面为金门乡人调解纠纷,也代从事舢板业的乡人向政府交涉争取权益,乡人在新身故,他也资助遗孤返回金门。
在金门家乡,郑古悦也置办土地房产安顿亲人,向金门侨商发起捐建桥梁道路、提供奖学金给清寒学生等等。而当时金门的治安不佳,1933年,金门县长并非上书中央或福建省政府,而是向海外的金门侨团请求支援经费,购买枪械弹药、建设碉楼、组织守望队与民兵、装设军用电话与海防探照灯等等以对付盗匪,郑古悦曾趁回乡探亲时,顺道前往考察金门的建设需求。可惜这些提议,最终因中日战争爆发,多数未落实。
二战爆发 领导华社捐资抗敌
中日战争爆发后,郑古悦带领爪亚商务公局,募款资助中国抗敌,成绩常居各社团之冠。
1941年,郑古悦加入由陈嘉庚发起的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担任保卫团主任,号召两万多人,参与日军空袭后的维持治安与消防救伤的工作,因此他成为日军亟欲缉捕的人物。新加坡沦陷前夕,在英军协助下,他与陈嘉庚一同辗转逃往印尼泗水附近的玛琅,但他的长子郑树勋,却不幸在日占时期死于日军之手。
任鸣冤会主席 为华人向日本讨公道
1946年,郑古悦重返新加坡,出任华侨被检证及杀害集体鸣冤委员会主席,为新马华人向日本追讨日占时期所蒙受的生命财产损失。
鸣冤会的主要诉求包括:1. 追讨被迫缴的五千万元奉纳金与财产损失。2.蒐集日军犯罪证据与杀人者的身分,逮捕归案并送上战犯法庭审判。3.为大检证的大批死难者寻找集体安葬地点。
1947 年,大检证战犯受刑时,郑古悦获邀到刑场观看,他亲口训斥战犯:你们罪恶深重,死有余辜,阴魂下地府再受严厉刑罚,尚不足以抵偿你们的罪恶。
为寻找死难者集体安葬地点,鸣冤会曾勘查过几处,包括现今汤申大厦对面的山丘,蔡厝港等地。最终于1967年选定埋葬于美芝路日占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下方。而追讨奉纳金一事,在1950年英国与日本签署旧金山和约之后,无疾而终。

中兴日报办公室(照片提供:陈加昌)
为国民党在新办报纸戮力以赴
战后,国共内战爆发,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金门也成为国民党政府控制的前线战地。
1947年,国民党在新加坡创办《中兴日报》,发声争取海外华人的认同。曾加入同盟会的郑古悦,在报社社长与金门同乡陈国础的邀请下,出任《中兴日报》董事长。
郑古悦为《中兴日报》出钱出力,甚至报社曾接获左派份子寄子弹恐吓,仍不改其立场。他出马邀请知名报人彭松涛,到报社出任总编辑,改善报纸内容。与其他商人共同筹资叻币四十余万办报,仍入不敷出,郑古悦亲自致函在台湾的蒋介石,请求金援。然而十年惨澹经营,不见起色,郑古悦去世后不久,《中兴日报》便停刊走入了历史。

郑古悦以数台“蚊巴”开创巴士事业。(照片提供:郑古悦家族)
郑古悦巴士 为现今公共巴士服务奠定基础
在郑古悦开创的事业触角中,公共巴士无疑是最成功,影响也最深远的。
1920年代,新加坡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是人力车。虽然自1926年开始,官方的新加坡电车公司开始在市区提供电车与巴士服务,但广大的乡村地区,居民出行依然不便。
这时在爪哇贸易中致富的郑古悦,看到了商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始以几台小型改装车“蚊巴”,进军公共交通行业。到了1938年,正式注册郑古悦巴士公司,并申请行驶固定路线,从三巴旺军港 (今胜宝旺船厂),以及三巴旺15英哩海边发车,沿三巴旺路、汤申路南下,到市区边缘的美芝路总站 (今邵氏大厦)。
战后,回返新加坡的郑古悦大展鸿图,合并其他小型业者,更大手笔自英国进口新款大型巴士,增开多条新路线,包括到巴耶利峇机场,甚至延伸到相关的巴士维修与汽油站行业。
1950年代,郑古悦旗下的巴士也常遭左派份子劫持焚毁。高龄七十多岁的他,亲自坐在巴士后座,一遇上匪徒,便持枪下车追赶,斥退歹徒。
郑古悦逝世时,公司拥有120辆巴士,是当时本地最大的华人巴士公司。他的后代接手经营,到了1970年,更发展到200多辆巴士,800名员工的规模。1973年,十家华人巴士公司与新加坡电车公司旗下的巴士,最终整并成一家新加坡巴士公司 (Singapore Bus Service, SBS)。虽然郑古悦巴士不复存在了,但它对现今公共交通行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1957年1月30日凌晨,郑古悦于道拉实街58号的寓所去世,享年77岁,发引安葬于武吉布朗坟场。一代头家远去湮没历史长河,仅有这两处是本地仍存在的郑古悦相关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