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义顺是个鱼池遍布的农村,如今这里依然有水天一色的湖泊,不同的是,周围已经是组屋林立。

义顺湖曾经是财启村民的养鱼池塘。
农村征地按农作物数量赔偿
1980年代之前,义顺乡区里的华顺芭路上有黄梨山村和直鲁殊村两座主要甘榜。
黄梨山老村民胡忠清说:“现在(义顺大牌800多号组屋)这边,应该是属于我们以前的那个华顺芭路整条。”
后来,南北线地铁横越黄梨山村而建,华顺芭路的后段因此消失,据胡忠清说,原本两英里长的道路,如今不到五百米。
在胡忠清的记忆中,曾是黄梨种植地的黄梨山村,在他出世时已不再种植黄梨,村民多已改为养猪、养鸡和种菜。
1970年代,黄梨山村和其他义顺地区的甘榜,开始被征用发展。
胡忠清说:“如果种菜的、种植物、种这个果园的,他们甚至来算你有几棵榴莲、几棵椰子这样来赔偿。”
失去耕地 村民叹:全民失业
义顺22街今年初开辟了财启村历史花园。财启村是义顺区另一个已消失的村落。这里曾是新加坡重要的农业生产地。
前村民杨锡耀的家是最大的农户,他记得家中菜园每天不间断出产五百公斤以上的苋菜,大家以“一把锄头养一家人”称呼他的父亲。
杨锡耀也难忘童年趣事:“我的家旁边就是一个很大的广德山坟场,我们去那边找野生的鸡蛋,然后有人来埋葬的时候,以前是有流行吃包和喝汽水的,偶尔我们也会去分享一下,不过通常是人家给我们。”
1970年代末,甘榜因新镇发展而迁移。杨锡耀一家失去耕地,顿感彷徨。
他形容:“是整家人都很难过,因为我们也不知道要去做什么工好,就是全民失业就对了。”
上千张插图拼凑甘榜原貌
62岁的退休插图师黄耀天当年同样因为财启村的拆迁,失落不已。
卡迪蒙苏河边有他难以忘怀的乡村记忆,他说:“这个就是我们的一个乐园,因为我们在这边可以钓鱼、捕捉一些海产类的东西。”
黄耀天的村屋在1978年被拆迁。当时他正在德光岛服兵役,对这些变迁一无所知。
“那时回到家是有一点失落,为什么空无一人在那边,有一点好像被抛弃的样子。”
通过自己的专业,黄耀天希望拼凑记忆中的财启村。
“我到底画了多少张,我也真的是记不得,可能有上千张的照片图画,这样才有办法拼凑一个完整的乡村。”

退休插画师黄耀天通过画作拼凑记忆中的财启村。
励正校友难忘校长恩情
义顺环路大牌243座组屋底层,有历史壁画群,画的是原本建在此处的励正学校。
励正学校在1930年代末,由财启村民集资创办。学校师长不仅传授学问,也关心村民福祉,对村民带来深远的影响。
老校友们尤其难忘校长陈传恭的恩情。他因为鼓励学生们学习乒乓球并亲自教导,让这所乡村小学孕育了十多位乒乓国手。
陈校长还教导村民养殖热带鱼,让财启村民赚取外汇,改善生活。1970年代,新加坡出口的孔雀鱼,有四分之一出自财启村。
前村民杨秋茂回忆说:“老实讲,养鱼当然生活会变得好一点,养猪、养鸡,当年的那个行情不定。养鱼是比较一个固定的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