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动物标本有助于辨析物种和研究生物进化,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收藏专员伊发(29岁)和退休动物学家卓春梅(77岁),分享了采集动物样本和制作标本背后的故事。
2015年,新加坡水域罕有地发现抹香鲸的尸骸。当时,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出动一支聚集了全国多名专家的团队,打算把这只庞然巨物的骨头制成标本。伊发有幸参与这个难得的任务。她的工作包括了去除鲸鱼肉以及煮鲸鱼骨。过程中,她发现团队必须运用许多不同的专业技术,并且得细心标记每一根骨头,才能重现完整无误的鲸鱼标本。例如鲸鱼的每一个椎间盘只能与特定的脊椎骨相接,如果没有根据标记搭配,脊椎骨就无法相接成型。
卓春梅虽然拥有丰富的标本保存和修复经验,但当年开始参与采集样本的工作时,她已经年近50岁,体力成为了一大挑战。她回忆当年必须爬山采集瀑布周围的昆虫,沿路非常湿滑,除了吃力也具有一定的危险。伊发对此也感同身受。她在参与陆路考察时,往往有熟门熟路的向导带路。当向导快速走在前头时,伊发经常得在后头追得气喘吁吁。在山林里,她也经常得面对水蛭的困扰。
平时,伊发的研究工作以水母为主要对象。除了潜水采集样本之外,为标本归档也是一门费神的工作。 有些水母标本久未被辨别出物种类别,伊发不时得检查这些古早标本,试图根据最新文献将它们归类。
标本研究工作充满了挑战,春梅庆幸有像伊发这样充满热忱的新血加入。她勉励说道:“我们人生常常会碰到很多困境,不要放弃,最后是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