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特写 | 守艺:木偶戏

本地木偶艺术式微,两个提线木偶老戏班如何继续传唱传统。

72岁仍热衷提升木偶技艺  老班主:做到不能做为止

72岁的杨来好在1981年接手兴化提线木偶戏班“新和平”。

杨来好的爷爷是乐手,当年和朋友创办木偶剧团。杨来好从小看他们表演,耳濡目染爱上这一行。

“1957年,我7岁了,读书回来了,看他们在做木偶,我很有兴趣,所以去台上去帮忙,在家里拿衣服,自己练习。”

鼎盛时期,他多次拉队到马来西亚和印尼巡回表演。时代变迁,如今演出减少,戏班开销却有增无减。

“以前的工钱便宜,一个人才几块钱, 现在不够了,一个人一天70块钱就不够了,100块钱也不够了。”

尽管经营不易,杨来好仍然热衷于提升表演技艺,像是在木偶腿部装上枝条支撑,令动作更生动。他说:“我吃这个饭,我要研究这个东西。”

杨来好7岁爱上木偶戏,至今仍然热衷钻研技艺。

但说到传承,他则淡然处之。

“不是说这么简单的,要学讲莆田话,要学讲话,要学唱音乐。。。有人接手就给他接手,不能接手就算了。关掉,做到我不能做为止。”

大戏没落  戏班家族自学木偶戏转型求存

王初桦与来自戏曲世家的妻子吴月明在1986年创办“双明凤闽剧团”,儿子女儿也在戏班帮忙。

王初桦一家共同经营“双明凤闽剧团”。

戏班原本演出“大戏”,后来顺应时局改演俗称“小戏”的木偶戏。小戏的价码比大戏低,表演空间也比较小,所以受到庙宇的青睐。

王初桦说:“因为大戏慢慢淘汰去,我是看到人家这样在改变做那个小戏木偶,我们就跟着去中国买一些木偶自己回来训练。”

为了减少开销,王初桦也自学电子琴伴奏。

即便如此,一台戏赚得还是不多。在戏班长大、结婚、生子的女儿王丽萍,也曾为自己的前景担忧,于是转行到美容业,可是人在上班,心却在台上。

王丽萍说:“只要那一天有戏,我知道我是没有去戏台,可是我可以听到有打鼓声音,有点想念。”

离开剧团一年多后,莉萍还是回归了戏台。

年纪渐长的王初桦,原本打算把木偶剧团交托给大儿子王荣达打理,后来因为疫情的冲击,打消了念头。

“疫情前,木偶小戏我们一年有差不多百多天。这两年的疫情,基本收入少一半。我们就出来自己做工。做那个送东西的。”

戏班青黄不接,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王初桦没想过放弃。

“1986年我们双明凤开始做,我就要负责到底。”

相关标签
  • 星期二特写
  • tuesday report
  • 守艺
  • In The Hands of Time
  • 木偶戏
  • 戏班
  • 星期二特写

    诉尽世间事,触动万人心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