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特写 | 七件事:柴

木炭,制作需时大约一个月,做法是将树桐烟熏烘干。

在木炭业老前辈吴慈础(85岁)的回忆中,1950年代的牛车水,每一条街都有一间木炭店。

但上世纪六、七时年代,因为有电源供应的组屋逐渐林立,木炭业开始走下坡。与木炭相依相赖的人,也势必得顺应而变。

百年木炭店  炉火将灭人情常在

实龙岗路有间新加坡硕果仅存的老式木炭零售店,现在由家族第三代陈钦平(63岁)经营。

陈钦平的父亲早逝,由祖父母含辛茹苦带大。为了报恩,陈钦平服完兵役便投入祖父创办的家业,做到今天。

“做了四十多年,我休息的时间只有初一初二,三十晚半天,所以我每天都做,进了这一行就不可以后悔了,没有退路。”

陈钦平(右)接手祖父的老式木炭店,无怨无悔地做了四十年。

多年来,有的顾客已经成了朋友。陈钦平每个月都送一包木炭到唐宝玉(82岁)的家,一转眼三十七年了。

唐宝玉大约五十多年前,就已经用木炭煮粽子,至今不变。她也用木炭煲汤、煲糖水,剩下的炭灰还用来洗碗。

由于年纪渐长,陈钦平已决定结束养育一家四代人的木炭店。对于看着他成长的的唐宝玉,陈钦平衷心叮咛:“要照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最重要。我会想念他们啦。”

炭烤屋:尊重美食  坚拒煤气

木炭在寻常百姓家式微,餐饮业中却有人坚持炭烤的味道。

45岁的蔡建顺经营据称是新加坡唯一的炭烤屋,熬汤、烤肉都用木炭。

他说:“我小的时候我的阿嫲每次熬汤的话,都是用木炭熬汤的,所以那种味道已经是找不到了,所以我也想说找回这种记忆。”

木炭烹饪,不仅得忍受高温,也经常弄得全身炭灰,而且出菜较慢。蔡建顺有时遇到没有耐性的顾客要求改以煤气烹煮:“我是坚决反对。因为我们对这个美食的尊重。”

蔡建顺(右)经营炭烤屋,坚持以炭火烹煮。

创新木炭产品中“找出路” 

也有人在没落的木炭业中求新求变。刘利发30年前加入家族木炭生意,接手后,他尝试发掘新的木炭产品:“做一个商人每天都是要找机会,找出路。”

刘利发分享道,用高压制造的 “活生炭”可用于过滤水和制作药物、面包、面膜等。也有制造商利用炭粉和木屑制造环保无烟炭。

刘利发也扛下了照顾老员工的责任。85岁的蔡敬修是父亲时代的员工,如今年事已高,刘利发继续聘用他在仓库中做些轻松的包装和打扫工作,让他有一份收入,生活也有所寄托。

蔡老先生因为一次工伤意外,伤了脚,刘利发也不时带他去针灸,尽己所能让他生活舒适。

刘利发说:“我爸爸所讲的,我们是螃蟹的身,工人是脚,脚不动我们都不能去哪里,哪里都不能动,所以工人是很重要,我们要尊重他们,感激他们付出的代价。”

相关标签
  • 星期二特写
  • tuesday report
  • 七件事
  • 7 Essentials
  • 木炭
  • charcoal
  • 星期二特写

    诉尽世间事,触动万人心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