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花圃,胡姬花达人父子致力守住花季灿烂。亚洲砖厂创办人后人娓娓述说南山村的故事。从小出入蔡厝港坟场,一名墓碑业者分享他对生老病死的感悟。
因为有爱 所以坚守
77岁的张炳生在蔡厝港双溪登加一带经营花圃,培植胡姬花是他毕生的兴趣。1950年代少年张炳生跟随父母从女皇镇无尾涧村迁到蔡厝港。因为对种植胡姬花深感兴趣,他说服父母将家中的菜园改种胡姬花,从此栽进多姿多采的胡姬花世界,也见证本地胡姬业的黄金时代。
培植胡姬花是花农张炳生毕生的兴趣
1980年代中期,受征地计划影响,张炳生的花圃迁到了牛乳场。但是90年代新一轮的土地发展计划,让他重归蔡厝港的怀抱。尽管胡姬花行情几番起起落落,张炳生始终一路坚持。
张炳生的儿子张允正见父亲年纪渐大,决定到父亲的花圃出力。除了引入温室种植技术,父子俩也探讨种植更多元的兰花品种,例如具药用价值的香草兰,致力守住花圃。
砖墙依旧 街影依稀
蔡厝港有一条名为红砖路的道路,那一带曾伫立数家砖厂,包括于1952年创立的亚洲砖厂。
黄国庆见证本地最后几家砖窑走入历史
黄国庆是亚洲砖厂创办人黄种行的后人,自中学毕业后就到父亲位于南山村的砖厂帮忙,直至砖厂在2004年熄灭窑火为止 。黄国庆说,父亲之所以选择在该处设厂,主要是那里的土壤适合造砖。他记得砖厂创立初期:“ 一块砖才卖5分钱,所以那时很辛苦。”实际上,每一块砖背后都蕴含了砖厂工人无数的汗水。
砖厂主人黄种行曾在砖厂旁设了个免费的迷你动物园,里头养了鳄鱼、猴子和黑熊等等,甚至一度还养过大象,为村里的孩童带来无数欢乐。
热心教育的黄种行,也大力推动南山学校和南山分校的发展,让更多孩童有机会上学。他奉献社区的精神,在黄国庆和他的兄弟身上获得了延续。
人生终究 尘归尘土归土
72岁的陈启顺在蔡厝港15英里的乡村长大,家里原是经营杂货店生意,但1960年代老家周围地段被征用来扩建蔡厝港坟场,杂货店生意受影响,促使他改而进入墓碑业。陈启顺说在手工打石的年代,在一块石碑上刻字得花上好几天时间,如今都已交由机器代劳。
陈启顺介绍蔡厝港坟场历史最悠久的墓园—闽南山
蔡厝港坟场占地318公顷,是目前唯一仍允许土葬的坟场,共有大约24万5000座坟墓。受登加空军基地扩建计划影响,坟场的8万多座坟墓将陆续迁出,规模会缩减三分之一。陈启顺说这对他倒是影响不大,反而是有更多人找他帮忙捡骨。
经常出入蔡厝港坟场的陈启顺,从不曾对需要在墓地工作感到害怕。他说:“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我们为死人服务,没什么害怕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