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子女间骨肉相连,彼此间有分割不了的关系。而对领养子女和寄养家庭来说,虽然没有血缘的羁绊,情感上的连接,同样使彼此的关系紧密相连。
领养孩子 亲生孩子
林孔怀和张济暇夫妇俩都是专业辅导员,家有两女一子,其中长女林颖恩是领养儿。他们因被医生告知,只有1%的生育机会,几经挣扎,终于在结婚七年后,于2003年领养了一名在印度尼西亚出生的女婴。
谈到当初做出决定时,林孔怀说:“当时我就觉得领养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后来我也慢慢更清楚知道,领养不是为了我们自己,最主要是让孩子能够找到一个家。”
就在他们把颖恩接回家的四个月后,张济暇发现自己怀孕了。她说:“亲生孩子跟领养孩子在同一个家庭里面成长,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真实的一个体验。”
林孔怀坦言,有时会有人问他们,是否能做到一视同仁,还是会偏心亲生孩子;但对他而言,无论是领养的孩子,还是亲生的子女,其实并无分别。“因为我觉得都是自己的孩子。我从来不会觉得颖恩是领养的,有什么不一样。”
成长艰辛 一路相伴
回想起自己的成长过程,林颖恩觉得父母对她和弟妹的爱,并无差别。“有时他们对我的关注,比弟妹更多,那都是为了安抚我情绪上的崩溃。”
张济暇透露,颖恩在大约八、九岁的时候,突然性情大变,经常发脾气,情绪激动时会喊叫哭闹,这让她一时手足无措。“后来我发觉我忽略掉一个东西,我没有从颖恩的需要去考虑,是什么让她今天有那么大的情绪在,她要透过她的情绪跟她的行为跟我表达什么?一个领养的孩子,如果她自己有经历过这种被遗弃的感觉,这些情绪的爆发可能是潜意识的。”
林颖恩透露:“有时会对亲生父母和亲生家庭产生愤怒和不满,质疑他们为什么不想要我,是因为他们讨厌我,还是要针对我,因为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遗弃我。”
张济暇开始耐心跟颖恩沟通,了解她的心情,慢慢给予疏导;在母女俩的努力下,颖恩的情绪渐渐平复。她说:“现在我已经长大,学习了解这一切。回顾过去,我现在明白、也接受了被领养的事实,我已经释怀,我知道家人深爱着我。
“我今年18岁,我已经知道当初我父母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养育我,只好让人领养我,这样我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我仍然想多了解他们,了解更多我的文化、我的家人。”
让寄养孩童 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陈福来和程莉莉夫妇,育有四个儿子,老大和老二已经工作。在一次偶然的契机下,他们了解到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有一个寄养计划。程莉莉说:“一个姐妹来到我们的教会分享寄养孩子的经历,这让我想起种种的青少年问题,很触动我的心,然后我就在想,是不是能够做什么来帮助这些孩子。”
待寄养的孩子的亲生父母,都是因为各种原因,暂时无法亲自抚养孩子。担任寄养父母是暂时性的,当孩子的亲生父母困难解决,或者找到合适的长期照护者,寄养孩子就会离开寄养父母,回到自己的家中。
陈福来夫妇在2017年加入寄养计划,至今已经照顾了三名寄养孩子。从事建筑顾问专业的陈福来说:“他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来成长,所以我们尽己所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比较美好、比较稳定的环境。”
程莉莉则说:“我们也知道有一天他们是会回去的。他们能够回去的时候,尽管舍不得,我们也应该为他们能够跟家里的人团聚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