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共派出23名选手出征本届奥运会,竞逐的12个运动项目当中,其中四个项目,马术、跳水,公开水域游泳和击剑是我国选手经过资格赛比拼后,首次取得奥运资格。
除了到海外培训迎战,应届奥运选手当中不乏选择留在本地受训,发展体育事业的。
今天的《东京奥运》系列报道,一起探讨我国这些年来所打造的体育生态系统,如何促进我国体育发展面向多元。
21岁的我国重剑女将可丽雅,8岁接触击剑时先从花剑学起,11岁改学重剑。十年磨一剑,可丽雅2019年首次出征东运会便一鸣惊人,摘下我国30年来的首枚女子重剑金牌。4月底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的奥运资格赛上,她更是以全胜姿态击败东道主对手夺冠,一举闯进奥运。
本地击剑运动起步较晚,到欧洲击剑强国深造、精进剑术是不少击剑手的梦想。可丽雅目前就读国大化学系,虽然主要在本地受训,但要增强技术也需要出国集训,同其他高手切磋。但疫情却剥夺了这方面的机会。
可丽雅:“将来我肯定想出国受训,但不是现在,因为经济负担很重,尤其在没奖学金的情况下。再来要寻找适合我练击剑和上大学的地方并不容易。”
要培养更高水平的运动员,训练体系必须不断改进。为推动整体水平,政府每年投入7000万元,给予具潜能的运动员全方位支持。
在2013年设立的卓越体育奖学金计划,便是这套体制下的主干,至今已颁发了70多份奖学金给本地杰出运动员。
除了津贴辅助,这项计划也在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照顾运动员的需求。
按运动员的潜能和表现提供长期支援。由新加坡体育理事会设立的全国高水平机制,就像孵化器一样,以科学方式,在运动科学、日常饮食,物理治疗、数据分析等方面培育运动员茁壮成长。
卓越体育奖学金的颁发,就是给予运动员的最大支持和肯定。除了长期在美国受训的泳将约瑟林和柯正文,女子10米气步枪射击手陈芊秀也获颁这项奖学金。她曾考虑到德国念书、学射击,但后来打消了念头。
陈芊秀:“新加坡射击协会提供我们很多的帮助。如果我去国外,我的枪、子弹、宿舍的费用都是需要我自己去承担。但是如果我在新加坡的话,射击协会会提供我枪、子弹等等,也有营养师照顾我的三餐。”
当局会根据申请者的潜力和表现进行评估,之后提供每月1200元到8400元的津贴。至于其他国家队或青年国家队运动员,体育学院也会委派物理治疗师,体育心理学家等专人照顾他们的需求。
黄琳凯原是名帆船选手,同队友朱蓓芬结束里约奥运双人赛征程后决定改练帆板。这意味着她得重新争取成为国手。海上竞技项目受客观因素影响,一般得出国受训。但没有了国手享有的津贴,出国受训成了负担。
所幸琳凯后来获颁国际咨询公司德勤,专为本地优秀运动员而设的奖学金。两万元的金额抵消不少训练花费。琳凯还获得到公司实习的机会,并在毕业后正式受聘为会计师。
黄琳凯:“备战奥运期间,公司一直全力支持着我。每当我需要出国受训或比赛,他们二话不说力挺到底,也批准我请假。”
奥运选手勇敢追逐梦想,过程中展现出的坚强毅力,在逆境下更能启发人心。
征途即将展开,选手们已准备就绪。
你呢,你准备好了吗?
浏览8视界奥运专题网站 8world.com/tokyo-2020 阅读更多有关东京奥运的消息。
作为新加坡的奥运直播平台,新传媒也将带来最全面的东京奥运会报道。
欲知更多详情,请浏览mediacorp.sg/tokyo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