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福利理事会的最新调查显示,公众对心理疾病的了解和接受度,普遍有所改善,不过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误解和不信任依然存在。比如:每五名受访者当中就有一人对邻里住着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感到害怕;每四人当中就有一个表示,和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共事会有压力。
新加坡心理健康协会会长,同时也是心理卫生学院精神科高级专科顾问医生的李清副教授说,本地对心理疾病常见的刻板印象包括:认为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无法治愈、没办法工作或者不能承担工作的压力、或者有暴力的行为等。
因为对心理疾病的误解,往往导致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在求职、或者职场上受到不对等的待遇。根据触爱心理健康副总监陈燕妮的观察,一些雇主担心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抗压力低、容易崩溃、或者言行举止容易影响其他同事,因而导致许多雇主不敢聘请他们。要改善这种情况,陈燕妮说,中心已经开始推出课程训练雇主和经理们,学习如何观察患有精神疾病的员工的情绪,辨别他们的崩溃点,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沟通,以避免误解。
对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误解,也往往会耽误人们去寻求专业的帮助。李清副教授认为,一些心理疾病例如精神错乱症患者,因为不敢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情况,而会花更长时间才会去寻求治疗。而患有赌瘾、酒瘾等患者,因为担心别人认为自己品格有问题,也不敢求医。而其他心理疾病例如忧郁症、焦虑症,由于较容易得到他人的谅解,因此患者会更愿意寻求帮助。李清副教授呼吁,如果觉得自己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或者已经开始影响到日常生活,应及早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