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原本是一位研究社会学的学者,后来变成作者,出版的书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红极一时。再后来,她又成了一位企业家,从书中专研经营之道。甚至连结婚这样的终身大事,都跟书脱不了关系。《悦读室》这一期的嘉宾就是悦榕集团联合创始人张齐娥。
由陈国贲和张齐娥联合创作的《出路》,记载了20年代、30年代中国移民南来新加坡谋生的辛苦和奋斗,可谓本地的企业英雄传。先辈南来时,没钱、没学历,全身家当就是一个包袱和五块钱。他们飘扬过海,一天工作18个小时,没有埋怨,还注重学习。他们在异地求存的能力,就是毅力、勤奋、能忍、能屈能伸,也是这样的能力,深深启发了张齐娥。她认为,书中记载的儒商,谈的是以诚为本、以德行商。
张齐娥她坦言,自己以前对做生意不太感兴趣,可是在听了47位先辈的故事后,对他们取之社会,回馈社会的理念给触动了。“我就感觉上,从商有他一定的力量。”后来从商,就是希望能跟修读经济学的丈夫何光平,一起为社会、经济做出贡献。
张齐娥的终身大事也跟书离不开,何光平在1976年送她一本《湄公河》,提议两人一起去旅行。湄公河从中国到越南,穿越数个国家,河的点点滴滴,牵引着人生的种种旅程,这个意境触动了这两位年轻人的心底,吸引他们以旅游作为企业的起点。一本《湄公河》,将两人对经济、社会、旅游、文化传承的热忱圈在一起,也开启了两人的命运交织。
有两个人,深深影响了张齐娥的经营理念。其中一位是妇女理事会的一名前任董事Sherlin Fozdar,她向张齐娥介绍了一个三角形的靠垫,并说买一个靠垫就能帮助一位女性。张齐娥认为,如果买了2000个,就有2000个女孩、2000户家庭受惠,就等于帮了一个村子。这让她意识到企业能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另外一位影响她的女性是Anita Roddick,她的创作《Business As Unusual》,讲述了一种企业非常态的运作模式,也就是一个企业如何走进不同的贫困社群,训练当地民众利用当地资源,制作出有用的材料。由无生有,让废转实,企业有这个能力去帮助人民脱贫。张齐娥表示,书中最感动她的一句话是:“我不要成为马车,也不要成为拖车的那匹马。我要成为引导马车的那双小手,而且还要更多的手跟我一起来推动。”一个兴盛的国家和社会,不单靠个人,还要靠团体的力量。她认为,一个企业应该肩负着对大气候、生态、社群、生计、民生、以及员工健康的责任,这也是悦榕集团的信念。对她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该落实于大众、民间。
张齐娥表示,因为忙碌,所以很难一口气把整本小说看完。不过,她偏爱看连续剧,看剧的时候也会像看书一样,边看边做笔记,把受启发的想法和事物记下来,还能同时练字。
她也让孩子从小就接触书籍,以前每个星期六都会带他们到图书馆或Times书店看书,希望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即便不买书,也会对书不感到陌生。张齐娥有一个小儿子在四月出生,所以她对林徽因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写给她的小儿子的这么一句话产生共鸣。“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认为,疫情下,这个人间的四月天还真是人人所期待的。
张齐娥同时也是新加坡书籍理事会的现任主席,她向新加坡的年轻人推荐了由伍木主编的《情系狮城》,书中汇集了63位新加坡作者的诗、词、和散文。她认为看书是追求真、善、美的最佳途径,书不会和你对话,也不会和你吵架,看书就是一个自我的对话。她也推荐了《诗心牵影》,两位作者,一人写诗、一人绘画,把新加坡多元化的社会风貌做了一个记载。她表示,理事会接下来几年也会出版以新加坡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以推举更多的本土作者。
她认为,我国有能力成为一个书香城市,也更能够成为一个翻译中心,将东南亚、甚至是全球不同语言的好作品进行翻译。这也是她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