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荷生金发碧眼,却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他也是国大有史以来第一位异族中文系主任。他从小因为喜欢放鞭炮而与道教文化结缘,长大后潜心在山野田间研究华人文化长达40年。
第一本小说就读《骆驼祥子》
他阅读的第一本中文小说是《骆驼祥子》,通过一位人力车夫的人生经历,描写了当代社会最底层人民的困苦。小说中应用很多北京俚语,虽然难读,但是对话却充满色彩。
丁荷生在六年前来到新加坡,研究的兴化人,早期也是以拉人力车居多。他们刚来的时候生活极苦,但却非常成功,在两三代人的努力下,攒赢了本地的交通事业。丁荷生也是因为看了《骆驼祥子》,才更能体会这些人力车夫的艰辛历史。
但不同的是,《骆驼祥子》的主人翁基本上没有出路,他的命运始终被社会控制。丁荷生说:“这本书是很难读下去,因为并不是一个喜剧,是一个悲剧,这是一个社会悲剧。”
从小在港台生活 因鞭炮与道教文化结缘
《骆驼祥子》书中有一句话:“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沙漠里养不出牡丹。”丁荷生的成长环境对他投身研究华人文化,影响深远。他的父母亲是美国外交官,他不到一岁就前往台中,在台湾生活长达八年时间。后来又在香港住了七、八年,长大后还到中国做田野研究。
在台湾和香港的成长岁月,让他对华文文化产生兴趣。每逢过年或有庙会活动抬神轿过路时,总少不了放鞭炮。他特别喜欢放鞭炮,所以会跟着游行队伍跑,过程中也开始对这些神明文化背后的道教文化感到好奇。为了进一步了解道教文化,他跟着老师阅读老子、道德经、庄子等作品。
老庄思想,除了帮助他认识道教仪式背后的意义,也让他在人生困境中得到安慰。当年时逢越南战争,局势复杂。他说父母亲身为外交官必须讲很多官话,他在家中感到很难受。正是老庄思想,帮助他克服这方面的苦难。
东南亚华人把道教文化带回中国
不同籍贯的早期移民,将中国不同地区的道教文化带入新加坡,在这里盖庙、拜神,通过戏曲表演联系着家乡的生活。丁荷生表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很多庙宇都被彻底破坏。不过,在近二十、三十年,很多东南亚华人开始到中国重建庙宇,恢复当地的原有文化。
推荐年轻国人看郭宝崑戏剧
丁荷生表示,年轻新加坡人的华文水平日益衰落,令他感到非常遗憾。他认为一定要想办法面对这个问题,而阅读是提升华文水平的开启。
他推荐本地年轻人看郭宝崑的戏剧,因为语言简单易懂,却深刻、幽默地反映了新加坡的社会面貌。国人看了,肯定会产生共鸣,剧本采用的讽刺手法,也会激发读者用新的视角看待社会现象。
郭宝崑的《棺材太大洞太小》,全局只有一个人的独白,故事搞笑。《郑和的后代》剧名本身就吊诡,暗示着剧情即将暴露一些社会表面底下的问题。
阅读让他找到抒发情绪的管道
丁荷生透露,自己年轻时对世界上的一些情况难以接受。而阅读,让他从作者的文字中找到了抒发心中情绪的管道。所以,他也希望年轻人能跟他一样,让文字开拓他们的视野、滋润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