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谷歌、淡马锡控股和贝恩公司联合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本地第一次使用线上服务的人增加了三成,而电子商务的成交总额也激增了将近九成。
双十一购物节,本地电商平台再创销售记录。艺人梁嘉靖认为自己属于理性购物派,在过去的双十一,她在各大电商平台逛了一圈,但最终还是一样东西都没买。她说,这可能是因为自己在阻断措施期间已经购入了很多产品,也可能是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已经令人对促销产生疲态。
促销节大买特买 是冲动或精打细算?
新跃社科大学高级讲师魏捷博士观察到,在年轻消费者当中,只有少过一成认为自己在双十一有冲动购物,超过一半认为自己拿到很好的折扣,还有一部分的人表示即使没有打折,只要有需要他们也照样会买。
在本地著名电商平台买气排名前列的,就包括本地酒店、优惠券、啤酒、奶粉、尿裤、和居家娱乐产品。魏捷博士认为,这些都是属于生活实用的物品,消费者可能会趁打折购入存放,以后慢慢用。“大家会认为自己的冲动消费减少了,这跟买的品类是很有关系的。”
她指出,电商平台也会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按照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做个性化的推荐,让消费者更容易感觉自己买到了适合的产品,所以就不那么容易后悔。另外,购物也能给一些消费者带来疗愈,特别是买到便宜又合适的产品时,就会感到开心。不过,这类人工智能的推送服务,也可能导致一些消费者不由自主地过度消费。
可凑单可退货 是促销节诱饵?
魏捷博士指出,电商推出的退货服务,其实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对电商来说,退货不但拿不到钱,还增加了物流费用。退回来的物品有的不适合再售,有的可能要低价转售,有的甚至是直接销毁。直接销毁的成本最低,不过却造成巨大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魏捷博士说:“我看到CNBC一个关于Amazon的数据,Amazon的线上销售,退货率达到25%左右,而一般线下的商铺它可能是9%。”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线上购物没办法试用,尤其是服装、鞋子类,分大小的商品。
为了降低退货率,一些商家就推出推荐尺码的应用程序,帮助消费者尽可能买到合适的尺码。也有电商通过直播,让消费者看到商品可以怎么用、什么场景下可以用。比如说,不同款式的衣服穿在普通人身上,到底好不好看。她说,减少退货率就能提高商业的运作效率,也会更环保。
梁嘉靖认为,除非对消费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有了解,否则消费者一般不会因为环保因素而减少购物。她说:“消费者看到的东西就是,尤其在网上看到的东西就是,很多模特儿穿得美美,你也想要变成那个样子。”消费者买了,发现不合适,就会退货,不会想太远。她建议,消费者在买东西前,不妨进一步了解商家处理退货和过季产品的方式,这样就能在购物的同时,也为降低环境污染尽一分力。
促销日购物 真的比较省?
电商平台会在双十一、黑色星期五这样的日子推出较大优惠。魏捷博士认为,要在这些日子购物省钱,其实不难办到,不过要拿到最好的优惠就是一门学问。省钱的方式有时不是直接打折,而是需要符合最低消费才能扣,有时是需要使用指定的银行卡才可以减,或是在指定时间付款的指定人数才能抢到最好的折扣。“需要提前做很多的功课,而且要有脑力,还要有行动力,才能最终以满意的价格买到你非常心仪的宝贝。”
魏捷博士指出,有些人买到价格划算的产品,就会享受那份成就感,有的人却觉得追优惠耗精力,所以不被促销打动。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消费者,相等于自动放弃了这些折扣,商家就能从他们身上赚到更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