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叶苏绮去年在疫情期间修读城市农业文凭课程,之后在本地一座多层停车场顶层的农场当起城市农夫。
苏绮是淡滨尼72街大牌723A座多层停车场顶层Nature’s International Commodity的农场职员。她每天早上七点就开始工作,而且时常要曝晒在太阳底下,但她甘之如饴。
她说:“如果我可以自己种植自己的菜,然后可以吃自己种的菜,我觉得很有意思。”
此外,土壤里也用了蚯蚓来制造天然的有机肥料,苏绮也毫不畏惧。对她来说,她更加珍惜和附近居民培养起的感情。
“我们跟这社区的这些邻居有培养了很好的感情,他们有时会带食物上来给我们吃,然后我们也是会分享我们的菜给他们的这种互动。”
农场负责人把柬埔寨务农经验带回新加坡
农场负责人是39岁的吴庭宽。
他在柬埔寨当了十一年的农夫,拥有72公顷的土地,种植芒果和蔬菜。柬埔寨的生意上了轨道后,他决定把务农经验带回新加坡,在停车场顶层开农场。
“现在是时候回来新加坡贡献回我们新加坡的社会,鼓励下一代或者年轻的人再进入这个市场…… 种多一点菜,然后我们才可以达到我们的‘30·30’的这个希望。”
克服土地局限 停车场顶层化为翠绿菜园
新加坡食品局在2019年订下 “30·30”愿景,希望到了2030年,本地生产的农产品可以达到国人30%的食品需求。
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地农业生产,食品局邀请有意进行城市农耕者,竞标组屋区多层停车场顶层建设农场,吴庭宽是其中一名成功得标者。
让会员体验采收乐趣
吴庭宽建设的Nature’s International Commodity农场,每月生产多达4000公斤的蔬菜,其中包括小白菜、奶白、芥兰、苦瓜、黄瓜等,也有羽衣甘蓝(kale)和生菜。
农场实行会员制,每个月支付35元,就能亲自到农场采收四次,每次可带回两公斤的蔬菜。
吴庭宽说,农场契约为期三年,他打算续约,长期经营下去。
“能做越久越好,因为这些东西也是需要一点时间把它稳定下来。这种城市农业变成我们新加坡的一种文化的话,大多数的人会接受,会比较支持本地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