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20年,新加坡的手机渗透率将近150%,也就是说有不少人,拥有超过一台手机;除此之外,新加坡有近九成的人口拥有智能手机。在人手一机的时代,各类应用程序,无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利;但我们是不是渐渐开始对手机越来越依赖?我们每天究竟花多少时间在手机上?
第1集的《前线开讲2》,就“没有手机可以生活吗?”展开讨论。现场的六位嘉宾分享了各自手机一天平均使用时长的截图。其中新传媒艺人孙政的使用时间最短,为2小时46分钟;而社交媒体营销公司创办人连湘怡的使用时间最长,为11小时25分钟。
生活、工作和手机 牵扯不断的联系
孙政说,他觉得不需要太过于依赖手机,也能好好生活,因为生活的很多乐趣,无法被科技或者手机取代。
连湘怡则说,长时间使用手机是工作所需:“基本上因为我们是小网红,一定要打造自己,所以我们会使用不同的程序,常常需要拍照,一张照片可能要拍100次才满意。”
工作和生活,与手机的牵扯千丝万缕;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博士生黄毅凯认为,如果大家都机不离手,很容易陷入边界模糊的状况:“就是公、私很难分清,混在一起。”他也指出,尽管手机带来很多便利,但大家或许也应该思考,为此我们是否也有所牺牲。
智能手机的普及,资讯科技的进步,让大家能够同时处理许多事情,但一心多用,是否也让人的专注力有所缺失?
网红艺人翁慧耘对此表示认同。她说:“社交媒体的视频内容以前可能是五分钟,现在变成一分钟,变成三十秒,因为手机的方便让我们的专注力已经不在了;然后第二点让我们变得很懒散,因为有送餐外卖服务等等,我们已经懒得去想了,有什么问题,就直接上网搜索。”
超级应用程序 是了解需求 还是操控选择?
资讯科技持续发展,超级应用程序应运而生;透过一个平台,就能实现点餐、召车、付款、发送简讯、游戏、购物等各类服务需求。YES 933电台DJ张颖双觉得,科技的进步有助于提升生活素质;她也相信,一般公众具备自我判断的能力:“只要它可以给我更多的优惠、更多的折扣,我才会使用它;当这个应用程序的价格调高的时候,我就会选择不使用。”
黄毅凯指出,这类科技看似提供了多项服务和选择,但其实平台背后是透过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再把相关讯息推送给用户。“它给你很多选择,但是这个是根据算法来推给你的,所以你就是在它给你的池里游泳;你其实无形中已经是在它设置好的范围里做出选择。”
手机让人更疏离 还是更亲近?
对新传媒艺人萧歆霓来说,两个恋人在约会时,如果大家都只低头看手机而没有交谈,是挺可悲的事;手机是否对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产生影响,是她在思考的问题。
而连湘怡则分享,手机是她和家人联系情感的重要纽带。“今年年头其实我自杀了,照程序我被关进心理卫生学院几天。我女儿找不到我,我也找不到女儿,大家都会担心彼此;这时,手机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我的追随者告诉我,如果我今天成功地上电视,不哭不闹,他们也会想要踏出第一步,踏出这个家门;因为我勇敢地跨越了自己。”
支持没有手机也可以生活的主持人吕霖轩认为,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瞬间和感动,必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放下手机,去寻找人生真正的东西;不是完全戒掉,但是尝试不要被手机绑架。”
持相反持方的林有懿则说:“我们大家各司其职,作为一整个体制,运作需要合作,合作需要沟通,沟通需要通讯。”她认为,拥抱通讯科技,更好地运用科技,或能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
孙政则认为,在放下手机感受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之余,也应该尊重科技的发展。“我们要给时间让运用大数据的技术更成熟,搞不好十年后,它不会把我们不想要的东西推给我们,它会真的聆听我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