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校园活动报道,还是诗词创作、生活随笔,都是学生们记录生活和表达自我的方式。本地一群年轻学子通过投稿到《好Young》教育栏目,分享他们的校园经历和独特视角,从而收获自信与成长。
来自立才中学的中四学生黄康祐的校园新闻报道之旅,起源于去年的一次课堂学习活动。他告诉《8视界新闻网》,当老师要求全班写校园活动报道时,他就开始浏览《好Young》教育栏目和《8视界》网站,学习新闻写作技巧。
没想到人生第一篇新闻报道不仅脱颖而出,还获得老师举荐投稿后顺利获选发布,令他甚感自豪。
自此,黄康祐对报道校园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还主动提议报道青年节、外展训练营等多项活动。
他认为,这类报道不仅是在记录校园活动的美好回忆,更是一种与同学交流的机会。
“因为我可以(在采访过程)听到不同人的想法,有时候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就会引发我去思考。”
此外,他还会将报道分享到社交媒体Instagram限时动态,得到同学们的点赞,进一步激励他继续投入到报道撰写中。
蕴含在古诗词中的生活感悟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大四学生张泽鼎则从小开始接触古诗词,六年前更是通过阅读、网上工具等,自学古诗词的格律和押韵。
他坦言,创作初期的确会模仿古人的诗词写作,运用里头的意象和典故。后来发现自己跟成年人或古人相比,生活阅历远远不足,他才开始自我调适,以新加坡年轻人的身份和视野出发来进行创作。
上大学后,他也在中文系开办的课程中接触到早期的本地旧体诗,发现人们早在那个时代就利用本地独有的风土人情,甚至是马来语入诗。
“所以我觉得古诗词这个体裁本身是很有包容性、有生命力的,它不是很死板、一成不变的。”
他表示,如今他的创作灵感多来自于生活中的经历与观察,这既可是天桥上的九重葛,也可是在本地过中秋、庆端午的经历,甚至是假期旅游时所见识的山水风光。
张泽鼎认为,尽管创作古诗词有一定门槛和技巧要求,但他不觉得古诗词是曲高和寡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让更多年轻读者了解古诗词。
“他们会知道,新加坡也有人在积极创作这些(古)诗词,而且看上去好像没有那么难、那么的读不懂。可能他们也会想去尝试,或者有更多兴趣去读别人的诗词作品。”
除了高等教育学府的学生和中学生,也有小学生小小年纪就频频写作,积极投稿,南侨小学三年级学生陈睿志就是其中之一。
他认为,创作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记录生活,如今他每天都主动写一篇小短文,未来希望持续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
如果你也对校园活动报道、文艺创作、视频摄制或播客录制感兴趣,欢迎加入投稿行列,让大家看见你的才华。获选作品不仅有机会刊登在《好Young》教育栏目,还可获得礼券形式的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