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客工在过去几个月因为2019冠状病毒疫情而被隔离,一名大专生就志愿与客工交流,并通过缝纫纾解他们被隔离的情绪。
23岁的志工黄蕴名今年7月通过慈济人文青年中心的“篱家布衾”艺术计划,进入客工宿舍与两名健康的中国籍客工接触。
黄蕴名说,她在和客工们接触之前,对他们毫无认识,但在接触后,才了解他们的苦衷:“之前觉得他们只是从海外来到这里做工。和他们接触后发现他们其实很不容易。来这里打拼30多年了,就是为了要养家,现在却要被隔离,很辛苦。一名客工告诉我,他看到其他人都开工了,为什么他们还被隔离在宿舍里。”
在“篱家布衾”计划下,40多名志工分别到两个临时客工宿舍,与71名客工交流。

客工Thangavelu把作品献给了女儿。
图: Thangavelu
聊天是纾解压力的最佳方式
缝纫虽然为客工们提供了消遣,黄蕴名却认为,能和外界人士聊天,才是他们最大的向往。
“可能我和其中一名客工的女儿年龄相仿,他看到我的时候很高兴地告诉我,他的女儿刚高考完毕。缝纫可能没有起很大的作用,聊天反而可以。因为他们被隔离的这段时间一直是和同样的人相处,让他们和其他人聊天可能有助他们解除一点心结。”
其中一名参与缝纫计划的印度籍30岁客工Thangavelu从4月4日开始被隔离,直到公司倒闭,被迫回国。他说,在被隔离期间,除了思念家人,更担心会失去工作。参与活动时,志工问他希望把作品献给谁,他立刻想到了一岁大的女儿。
“在隔离期间,我们一直在房间,不能外出,所以可以和其他人聊天让我能够比较放松。”
不巧的是,他最担心的事发生了。在缝纫计划结束后不久,Thangavelu的建筑公司因为在疫情期间无法开工而蒙受亏损,被迫结业,而他只好回返印度。他回到印度时,把作品献给了女儿,更与家人开心合照。

客工们的缝纫作品在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展出。
图: 邓沁怡
有苦之人出不来,有福之人需进去
黄蕴名表示,虽然这项缝纫计划的目的是要帮助客工纾解被隔离的惆怅,不过,从这次经验中,获益最多的是自己。
“在阻断措施期间,我们不能自由出入,那时也觉得日子难过。可是后来去了客工宿舍,才发现原来自己比别人幸福得多,不像他们一整天被困在房间里,只有吃饭时间可以下楼领取食物。”
“篱家布衾”计划今年3月开始推行,总共招募了超过800名公众参与,至今已送出500多份缝纫包。
一针一线都有故事,其他在计划下收集的客工缝纫作品即日起到12月29日,在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