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墓碑雕刻 坟场是他儿时游乐场

“当年的碧山还是坟场,武林山坟场等私人坟场都是我的游乐场。”

这句话恐怕会让不少人毛骨悚然,但51岁的卓良水真的是在坟场长大的孩子。他从15岁开始当学徒,深夜跟着父亲到坟场送货,随后继承父亲衣钵,如今是本地硕果仅存的墓碑雕刻师傅。

图:关美玲

卓良水在上世纪80、90年代服完兵役后就正式接手父亲的墓碑雕刻生意,他在30岁时创办友和石业,1993年将公司名称改为卓鸿发贸易,把墓碑和石碑的业务拓展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海外地区。

有些顾客对于墓碑的雕刻和设计有特别的要求,曾有一名顾客要求在墓地摆放一只石狮子,守护主人,但海外的工厂坚持卖一对,因此卓良水就将另一只大石狮摆在工厂门前,直到今天。

另有家属向他定制了一对象牙石雕,摆放在从事象牙生意的往生者坟前,纪念逝去的先人。

但如今,这些珍贵的画面只能翻看旧照片重温。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少坟场已经为了“让路”而被拆除,卓良水和父亲制作的墓碑都已经销毁。

图:关美玲

上世纪90年代是黄金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是本地墓碑业的黄金时代,卓良水每天至少要完成一个石碑,一个月可完成30个石碑。

近年环保意识抬头,更多人选择海葬、树葬等节约土地的做法。卓良水指出,他今年每个月大约制作两个摆放在骨灰塔灵位上的墓碑,相去甚远。

本地在过去一年多受疫情的影响,丧礼出席人数受限,丧事殡期也从五天缩短至三天,使得墓碑制作的流程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即便是周末和公共假期,卓良水都要准备随时开工。

卓良水说:“我们就和裁缝师一样,不能大量生产,有了订单才可以开料,价钱也和大量生产的衣服不同。”

图:关美玲

运用科技将传统延续下去

尽管墓碑的订单减少,但民众对传统工艺的热潮却越来越盛,卓良水就当起“导师”,配合“我的社区节”活动开班授课,亲自教授雕刻工艺,让参与者尝试为字体贴上金箔。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工雕刻也已改良,工作流程加入了电脑排字、切稿以及机器打砂,大大缩短制作时间。

卓良水说:“手工雕刻太辛苦,一整天都同一个姿势很伤腰,看跌打是平常事。”

与多数传统行业一样,卓良水也面对着后继无人的问题,他说:“年轻人的学历都比我们那一代高,毕业后收入也很好,我们礼拜天、假期还要工作,因为丧礼是不看时间的,这样的行业谁要继承?”

相关标签
  • 墓碑
  • 坟场
  • 雕刻
  • 那些旧时光
  • 热门 Popular

    头条新闻

    Advertisement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