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认为是废物,他却视如珍宝。小至汤匙,大至沉重的木雕、家具,经年累月的收藏,各种古玩早已堆满店铺。他每天中午12点开门营业,晚上九点打烊,光是把古玩和二手物品整齐排列,就耗费近四小时,10多年来,日复一日。
位于红山组屋区的古玩店Yasashii Trading开业10多年,55岁的老板黄志光笑说,还好年轻时考过德士执照,如果再过几年搬不动了,就考虑转行驾德士。
黄志光每天一开店就要用一个半小时把古玩摆好,放到店外陈列,打烊时也要花两小时把物品收进店里。这个体力活也只有在每周五晚上才稍微暂停,因为这一天不打烊!为了赶上星期六逛早市的人潮,他索性通宵营业。
他笑称:“新加坡应该只有一家古玩店是(星期五开)24小时的,我是希望星期六早上可以多一些生意,因为周末人多。”
走进古玩店就犹如走进时光隧道,黑胶唱片和老式唱机;七彩缤纷的娘惹碗碟;修复好的古董电话;旧时杂货店的 “美禄钱罐”,全是现代生活中难再见的物品。
二手旧货买卖市场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黄志光在大约2000年开始经营古玩店,初期生意还不错,但随着银行、实体店近几年陆续撤离邻里区,他也失去不少熟客,这两三年的生意下挫超过50%。
顺应时代变迁,他尝试把商品放到网络平台拍卖,在阻断措施期间成功卖出一些二手家具,足够他支付贷款和生活开销,但 “如果接下来生意没有好转,就考虑把半间店顶出去,减轻租金压力。”

黄志光每天开店要用一个半小时把古玩摆好,打烊时更要花两小时把物品收进店里。
二手商最爱老屋 找旧物犹如寻宝
黄志光的古玩店里共有数千张的黑胶唱片,台湾女歌手蔡琴的原装版黑胶唱片最值钱,一张市价上千元,而他至今卖出最高价格的物品是一幅画。
当年有人出售祖父和父亲的遗物,幸运的他从一堆旧物中找到一个颇有名气画家的作品,拍出约1万多元的好价。
另一家古玩店的老板傅子发也认同找到“宝物”是最开心的时刻,“当你到了一间老房子,里面有很多宝藏,那种感觉很棒,大家也会纷纷找你、帮你‘宣传’,这是最开心的时刻。”
他也曾在旧物堆中找到名表、金器等贵重物品,但这种情况不常有。他笑说:“这要看运气,如果每次都找到,那就可以关店了。”

傅子发经营“想当年珍藏之家”已有20年,他说:“做这行不会致富,但很有满足感,要站稳脚跟至少需要累积10年的经验。”
店内漏水竟意外开辟“财路”
曾是一名海军的傅子发今年59岁,年轻时周游列国收藏不少古玩,有朋友看中后开价要求他割爱,也让他萌生创业的念头。
他经营“想当年珍藏之家”已有20年,贵为“老行尊”的他说:“做这行不会致富,但很有满足感,要站稳脚跟至少需要累积10年的经验。”
近几年实体店生意转淡,他在六年前就开始经营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账号,阻断措施期间,更是积极地上网拍卖二手古玩,还做出好成绩,至今有4000多名追随者。
由于店内漏水,在阻断措施期间,他隔三差五就会到店里检查,顺便带一些古玩回家尝试做网拍,遇到卖不出去的古玩就再回到店里更换。
不断碰壁、不断学习,傅子发坦言开网店初期遇到不少困难,也会向买家取经,“他们教我用视频,一开始不容易,但要学就必须学,人是活的,东西是死的。”
随着本地逐步解封,傅子发平日就坐在位于福海大厦的店铺前,仔细地为古玩拍照、量尺寸、写简介,以及和留言的买家互动。
据他观察,购买古玩者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不少为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以及经营怀旧主题咖啡厅的老板,他也曾举办旧货市集,或赞助一些古玩展览,发展十分多元化。
越来越多年轻人懂得欣赏古玩对他而言是值得开心的事,他说:“有些人是怀旧,想念父母亲的时代,也有人把古玩当成家居的装饰品。”
更多相关报道,请浏览【那些旧时光】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