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听我心】与抑郁症厌食症搏斗十多年 前医学生梦碎后重生

【请听我心】与抑郁症厌食症搏斗十多年 前医学生梦碎后重生

白芷宁是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女,从小品学兼优,但她其实跟厌食症和抑郁症搏斗了超过十年,考上医学院后更因抑郁症病发,不得不停学。

所幸,如今她已渐渐走出抑郁症的阴影,并希望通过公开自己的心路历程,提高大众对心理健康的意识。 

以为考好成绩 妈妈就会回来

28岁的白芷宁目前就读于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系四年级,比班上的同学大了几岁,这是因为她在2012年至2014年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念过医学系,但因抑郁症病发,只好选择退学。

白芷宁。

图: 陈良同(照片在去年拍摄)

其实,白芷宁从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抑郁症状,而她的不快乐,或许与她的童年有关。

她透露,父母在她三岁那年就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住,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也十分疼爱她,但她从小依然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很想拿到好成绩、去最好的学校,因为想让妈妈看到”。

小时候的白芷宁。

图: 受访者提供

“在课业上,我一直追求完美,我以为我这么做就能补救他们的感情……某种程度上,就是想对妈妈说:你终于可以爱我了吗?终于可以更关注我吗?”

所幸,母亲俩的关系如今已经修复。

想要把心里的痛转移到身上

白芷宁是在19岁看诊时,才知道自己从13岁开始就有抑郁症征兆,“起初是想让自己内心的痛苦转移成身上的痛楚”。

她在中一、中二时就开始自残,比如用刀片割自己、把自己咬到瘀青。她也患上了厌食症,吃了东西后就抠喉呕吐,疯狂运动,导致身材越来越瘦,甚至掉头发、停月经。

白芷宁在中学时曾有厌食症。

图: 受访者提供

她说:“那时我其实想要那种痛苦。觉得内心太痛苦了,我想要看到症状,不要让痛全部在心里面。”

当时,她和身边的人都没有太多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识,所以她整个青少年时期就默默地饱受煎熬,并未寻求心理治疗。

回忆起中学时期,白芷宁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基调是很低落的,一直在低潮里面……只是逼自己还是要去学校、要用功,逼迫自己考好成绩、参加很多课外活动。我告诉自己,好像只有我努力了,我才有资格可以活下去。心里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害怕失败 “压力锅爆了”

白芷宁在自己的“逼迫”下,考进了国大医学院。在那之前,她曾因厌食症导致的停经症状到诊所求医,转介到医院、看了心理医生,最后被诊断患有抑郁症,开始服药。

她刚开始进入医学院时还能应付课业,所以也没有定时去接受辅导,直到大三那年到医院实习期间,她因为学业、人际关系等种种压力,她形容自己就像承受压力太久的压力锅,突然间就“爆炸了”。

她在医院实习时,导师对她的负面评语让她陷入困扰,如今回想过去,她说:“我觉得我不会当学生,很怕失败,很怕听到不好的评语……实习到了第三个月,我就开始觉得早上很难起床,真的很不想去。”

白芷宁曾经是一名医学生。

图: 受访者提供

她开始对自己的看法越来越负面,甚至缺席期末的测验,之后休学九个月,希望可以“完全根除”自己的抑郁症后再继续读书,但治疗过程并没那么快。她重返校园不久又再崩溃,几次尝试自寻短见。

庆幸的是,她还有一丝理智,还能告诉自己“不能这样,爷爷奶奶还在,不能白发人送黑发人”。

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她做了个艰难的决定,就是放弃自己的梦想,离开医学院。 

进行艺术治疗 做义工“拯救了我”

自2015年休学后,白芷宁开始积极地看心理辅导员,也接受艺术治疗,学会通过画画、陶艺等活动来处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感情,纾解压力。 

如今,她已将画画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每当压力大的时候,她就会画画15分钟,整理思绪。她也在社交媒体设立ARTnotes - from the Heart平台,分享艺术对保持心理健康的好处。 

白芷宁的作品。

图: 陈良同

另外,她加入了非盈利慈善组织Bringing Love to Every Single Soul(BLESS)当义工,至今迈入第六年,给低收入家庭派发必须品以及帮他们的孩子补习,如今更成为了组织负责人。 

在当义工的过程中,她也发现,与其说是她在帮助别人,更像是她自己得到解救。“当义工拯救了我。当我觉得自己崩溃了,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再做什么了,成为义工让我知道,我还可以做些好事,还是可以有贡献的。”

白芷宁积极参与义工活动,为有需要家庭的孩子补习。

图: 受访者提供(疫情前拍摄)

终于看见曙光 建议青少年趁早求助 

到了2018年,白芷宁的心理健康已经好转许多,她重返校园,今年即将毕业。

如今心理健康课题引起更多关注和讨论,但白芷宁理解,大众仍然会以有色眼光看待心理疾病患者,也充满误解。

她说:“很多人会觉得,(心理疾病患者)可能一直睡觉、不想出门、不去工作,是个性上的问题,是因为懒惰。以为心理病患是有选择的,可以选择不那么悲观。”

这也是她选择公开谈论自身经历的原因,“需要有人站出来分享我们身心上的感受,大家才会开始了解”。

身为过来人,她希望面对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能及早向辅导中心,或是青少年组织、同侪互助小组求助。

白芷宁如今仍定期接受治疗,心理上也比较放开了,“不管什么东西打击到我,我已经不会觉得,那会让我失去生命……我反而会觉得:你可以打断我的腿,但无所谓,我还可以装义腿,我还可以继续活下去,去做很有意义的事。”

白芷宁的爷爷奶奶在她受访时听着她诉说从前的痛苦经历,有何反应?点击视频,看看他们有什么话要对她说。

《8视界新闻》提醒您:请给自己一个机会。
新加坡援人协会24小时热线:1800-221 4444

更多相关报道,请锁定【请听我心】专题报道。

相关标签
  • 请听我心
  • hear me out
  • 抑郁症
  • depression
  • 厌食症
  • eating disorders
  • 热门 Popular

    广告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