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杂物酿火患引关注 义工组织:或需助囤积者另寻寄托

直落布兰雅31街第92B座的老人公寓一个11楼单位早前发生火患(左图);裕廊东21街第236座组屋一个四房式单位昨天(16日)凌晨失火。 (图:Facebook/新加坡民防部队)

本地近期接连有两间囤积杂物的组屋单位失火,最近一起甚至有人因此丧命。受访义工组织表示,囤积者的背景错综复杂,其中不乏心灵空虚、缺乏寄托者,帮助他们另寻寄托或为一种解决方式,但关键仍在于长期的劝说与持续的关注。

裕廊东21街第236座组屋一个四房式单位昨天(16日)凌晨发生火患,一名48岁男子当场宣告死亡,而这个单位今天(17日)清晨又疑因深藏的余烬而再度失火。本月3日,直落布兰雅31街第92B座的老人公寓一个11楼单位也发生火患。据了解,这两个失火单位都有杂物囤积的问题。

新闻事件对独居老人影响有限

“让希望活下去”创办人潘迎芬告诉《8视界新闻网》,这类新闻对囤积者的影响有限。以居住在一房式租赁组屋的独居老人为例,他们几乎没钱买报纸,家中也没有电视,因此通常不会得知这类新闻,即便听他人讲起,也不会太关心。

仁人家园新加坡总干事杨达明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囤积杂物(者)本身的背景是比较错综复杂的,大多都跟长年累月的心理不平衡、家庭问题等有关。这些人通常不会那么容易受到外界的劝告或者新闻之类的影响。”

潘迎芬指出,这种人十之八九心灵空虚,生活并不富裕。“(有的人)捡(东西)的心态就是怕输,有时他想说:‘这个我捡了,以后拿去卖,能换钱’。”

她说,随着物品越捡越多,就会导致在家中堆积成“山”,而一些老人受限于体力,也无法将物品搬出去。

这时,义工就得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杂物囤积的问题。“如果真的可以卖的,像是报纸、铁罐、铁链这些,那你就协助他卖给‘加龙古尼’(karung guni),看有没有钱给他。”

囤积习惯容易故态复萌

潘迎芬说,捡东西对其中一些人来说,其实是心灵寄托。“所以就要教他们,让他们有其他的寄托,好像去打太极拳,或者去做运动、去栽种植物、画画、听音乐等。”

尽管如此,她指出,囤积习惯很难一夜之间有所改变,还容易故态复萌。“要有义工常常轮流上去陪他,带他去外面走走,不然很难的。你可以今天跟他清理完,过一阵子又打回原形。有一些现在跟他清理,晚上就会捡回来了。”

杨达明也表示,这些个案囤积杂物的情况可能有所减轻,但要180度转变并不容易。除了要非常有耐心地劝说、沟通,也得经过长期努力,并和其他社工合作,才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相关标签
  • 失火
  • 火患
  • fire
  • 囤积
  • 杂物
  • hoarding
  • 裕廊东
  • Jurong East
  • 直落布兰雅
  • Telok Blangah
  • 义工
  • 让希望活下去
  • 新加坡仁人家园
  • 热门 Popular

    Advertisement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