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疫代】心系舞台不惧疫情 南艺学生往演艺路迈进

我国知名剧团“十指帮”实践了和南洋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生“一起毕业”的承诺,在本地剧场关闭七个月后重返舞台,呈现2019冠状病毒疫情下特别的毕业演出,更特别在剧中加入疫情一代的元素,带来共鸣。受访学生表示,克服重重挑战,尽心演出,毕业后亦无惧疫情带来的就业困境,盼能维持初衷“跟着自己的心走”,往演艺路迈进。

南艺中文戏剧系大三毕业班学生陈晓君

图: 陈良同

戏如人生 经历增加感悟

在筹备舞台剧《让爱常在我心中》的初期,冠病疫情爆发,十指帮创始人之一导演王健松就思考如何将疫情相关元素呈现在舞台上,比如,设计了一个女儿把口罩递给父亲桥段,带出“勇敢表达爱”的主题。

南艺中文戏剧系大三毕业班学生陈晓君饰演热爱大自然的12岁女孩,她和父亲相依为命,但父亲因担忧冠病而过度保护女儿,她在一幕戏中摘下口罩递给父亲,从此父女冰释前嫌。

26岁的陈晓君告诉《8视界新闻》记者,每次排练到这个桥段都会让她热泪盈眶,因为她会回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陈晓君的父母最初不赞成她追逐戏剧梦想,第一反应是“艺术人可以赚钱吗?”

为了安抚父母,让他们不要为女儿能否自食其力而忧心,陈晓君中学毕业后先在安保业和海事业工作七年,接着才坚定要把爱好当事业,决定重回校园修读戏剧。

在她工作期间,她一边积攒学费,一边观察人生百态积累表演素材。“当我要塑造一个角色,就会想到曾经接触过相似遭遇的人,这样表演才更生活化。”

十指帮创始人之一、舞台剧《让爱常在我心中》导演王健松

图: 陈良同

“从来没有这样排过戏”

由于疫情的缘故,本地剧团必须适应新的演出模式。舞台剧演员都要改成网上排练与线上演出,如何与其他演员找到默契,与观众互动成为一大挑战,

疫情期间,很多国际学生无法即时回到新加坡参与排练。王健松表示,表演人数也从原本的九人缩减成六人。陈晓君和同学只能学着通过Zoom视讯会议进行“隔空排练”,但进展缓慢,这也让王健松直呼“从来没有这样排过戏!”

她说:“一开始很不习惯,从课室到隔着屏幕表演给老师看,房间限制了动作幅度。我的网络经常卡住,看其他同学表演常常会迟缓。直到演出开始前几周回到剧场,才较快地进入氛围中。”

就算能回到剧场,在保持一米安全距离和戴口罩的情况下排练,对演员们也是一大挑战。陈晓君表示: “戴着口罩很闷热,还做发音练习和剧烈动作,也很考验体力。好在经过练习都有所提高,也知道了如何透过口罩一样能把音量提高。”

鉴于安全管理措施和场地限制,剧场不对观众开放,只能在线上演出,这让南艺英文戏剧系大三毕业班学生黄蕴妮感到惋惜。她在一出舞台剧《翻心》里,一人分饰阿嫲和少女,两个反差极大的角色,原想在现场观众前发挥演技。

19岁的黄蕴妮表示:“刚开始听说可能会有现场观众,但人数会减少,大家都全力以赴。但(公演)两三个星期前通知说不可以。我们的父母朋友都不能到现场,只能从线上看,会感到沮丧。”

另一方面,没有观众的反馈和互动也影响了演员们呈现时的“能量值”( energy level)。黄蕴妮说:“有没有观众真的影响很大。有观众坐在台下,我们会更有力量做到最好。”

南艺英文戏剧系大三毕业班学生黄蕴妮

图: 陈良同

疫情不改初衷

冠病疫情何时结束,剧场何时能全面开放,都难以预测。尽管毕业后的演艺道路仍不明朗,即将在明年四、五月毕业的这些南艺戏剧系学生,已经计划好了未来的方向。

陈晓君一直以来都梦想从事戏剧教育,希望通过戏剧来“维持小孩的童真、快乐和赤子之心”。

被询问是否担心毕业后失业时,她表示自己持豁达态度:“不妨换一个环境,从事不一样的工作,可以体会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不管以后有没有饭吃,都要跟着自己的心走。”

从幼稚园起接触表演的黄蕴妮,毕业后想做专业演员,不然就转换跑道当空服人员。她说:“最好能进演艺圈,如果不能的话,就先做空中小姐赚钱,等工作几年后,尝试申请奖学金再回来深造。”

相关标签
  • 新疫代
  • covid19 generation
  • 南洋艺术学院
  • NAFA
  • 十指帮
  • The Finger Players
  • 2019冠状病毒
  • 新疫代
  • 热门 Popular

    广告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