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刘晓义】线上剧场是革新还是妥协?

笔者的《与人工智能写作》线上排练。(图:刘晓义)

这些情况对于一个依赖在同一时空里进行交流的艺术形式——剧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艺术家和艺术团体都长期处在没有作品、没有收入的境况。

2022年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新冠疫情也已经在全世界肆虐了整整两年,并且仍没有看到可预见的结束迹象。无疑,这是一场巨大的人类浩劫。我一直在观察它如何深刻影响我所从事的领域:剧场表演艺术。

艺术是“最无关紧要的工作”

疫情初始阶段,我曾经断言:疫情并不是造成剧场问题的因素,它只不过将剧场本来存在的问题,更加快速地暴露出来。艺术在实用主义当道的城市里,自身的窘境却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是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有没有发觉的问题罢了。

2020年6月14日,英文报章The Sunday Times上刊登了一份调查结果:艺术家被评为“最无关紧要的工作“(most non-essential job),有71%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个选项。这立刻在艺术界激起了轩然大波。但是,这早就不是什么新发现了——在2017年一份关于艺术的人口调查中,只有37%的新加坡人说他们对艺术感兴趣。
 

疫情对于剧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图:刘晓义)

雪上加霜的是,疫情期间,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都经历了剧场关闭、重启遥遥无期、限制上座人数或演出场次、巡回演出和出国交流变成奢望……等等不同阶段。这些情况对于一个依赖在同一时空里进行交流的艺术形式——剧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艺术家和艺术团体都长期处在没有作品、没有收入的境况。

在线上寻找生存空间

于是,在过去的两年里,“线上”成为了不可回避的关键词。一开始,一些剧团相继开放早期录制的影像资料。各大著名戏剧机构,乃至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纷纷将过往的经典演出作品放到线上。紧接着,又出现了许多艺术节、工作坊、大师课等以线上形式提供给观众。

到后期,各种层出不穷的线上剧场形式接踵而来。2020年6月12日,北京人艺在建院68年之际,决定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演出30位人艺老中青三代演员的戏剧经典片段。这场在线演出实时观看的人次高达500余万次,达到了华语戏剧“线上戏剧”的顶峰。
 

“线上”成为了剧场不可回避的关键词。(图:刘晓义)

线上剧场vs电视电影

但是,光鲜的数字背后,带来更多的是剧场人的自我怀疑和思考——“线上剧场”算不算剧场?“线上剧场”如何重新定义现场的观演关系?“线上剧场”将如何重新定义和影响未来的剧场发展?

如果只是将剧场搬到线上,那么就只是剧场人在坐立不安,甚至生死存亡之际,所做出的求存反应和妥协。即便是业界标杆NT Live,也只是将剧场以影像的方式播放。它以多机位、高清摄录的形式拍摄演出全场影像,并在影剧院进行零后期剪辑的高清直播。但是,这和看电视电影有何不同?观众仍不可避免地会丧失现场感,以及在镜头切换时的视角选择权。
 

笔者的《灵戏在线》思考剧场形式的发展。(图:刘晓义)

但是,如果我们能积极思考和实验新的演出形式,那么“线上”模式,也许能冲击剧场本来的形式发展。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剧场人开始探索线上剧场的定义与发展。例如,通过探索与观众互动的可能,去实现线上的现场性;或者通过对于镜头语言和直播技术的研究,去拓展线上剧场的形式发展。

往往,在灾难和重大冲击之下,文化和科技总能迎来新的复兴乃至发展。但愿线上戏剧不会只是一个没有办法的“权宜之计”,而是剧场形式发展的助推力。也许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剧场才不会成为一个传统艺术。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剧场
  • 戏剧
  • 城市呼吸
  • 热门 Popular

    Advertisement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