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8印象古早】早年供海员栖身的行船馆也有等级之分?听文史研究者分享其特点和转变

前船舶工程师李国樑(右四)1994年参观商船。(照片:李国樑)

新加坡很早就吸引世界各地的船入港进行贸易,随之而来的船员如果要上岸休息,一般为了省钱,他们都不住酒店,而是选择住进海员俱乐部,早年也叫做海员之家。( Sailor’s Home)一开始入住的多是来自西方的海员,海员之家最早位于谐街High Street,后来迁至马里士他路 Balestier Road,后来再迁往市中心的首都戏院Capitol Theatre。

后来逐渐有华人船员来到新加坡,他们就创建了以华人为主的行船馆,不同方言籍贯的族群创办了各自的行船馆。华人行船馆的形式介于苦力间和廉价酒店之间,行船馆基本上有三种,分别是“君主馆”、“兄弟馆” 和”包工馆“,这些不同的行船馆如何经营,引起什么问题?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前船舶工程师,目前是本地文史研究者的李国樑谈早年的海员俱乐部和行船馆。

相关标签
  • 印象古早
  • 热门 Popular

    Advertisement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