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8印象古早】古早红白事都要穿金戴银 小市民70年代盛行存钱买金

早在50年代金铺就推出礼券,顾客要买多少,金铺就写多少金额。

上个世纪大约六、七十年代,位于牛车水的中国街整条街都是小贩。根据陈素贤的记忆,当年他们家的金店“金宝芳” 门口走廊有各种摊位,卖香烟卖面包甚至卖鸡的,而这些小摊贩其实都是和祖父一起从中国过来的同乡,祖父让他们在店门口摆摊做生意,有时一些同乡也会到金店来找祖父泡茶聊天,金店就像个联络站。

金宝芳金铺今天位于 3号毕麒麟街,由从金门过来的银器商人陈永玉在1938年所创立,如今传到了第三代,陈素贤是家里的大姐,从父亲和祖父手里接下生意。

一张难得的老照片就摆放在金宝芳店里。

陈素贤说:70年代,在乡村里养鸡养猪种菜的、三轮车夫等人,只要一存够钱就会到金店买金饰,当时金价便宜,大部分人买的都是足金的项链手链,不过他们并没有戴在身上,只是为了收藏保值。比起今天,从前人们更热衷于购买金器。”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陈素贤谈早年对金店的印象和回忆,还有店里一些富传奇色彩金饰的故事,例如:结婚喜庆以及丧礼陪葬习俗所需购买的金银器以及它们的用途

从南洋到金门再回到南洋的金簪。

早年一些道教徒会买这柒丈針,让往生亲人拿在手上,据老一辈人的说法,这是用耒敲地狱门的。

相关标签
  • 印象古早
  • 热门 Popular

    Advertisement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