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暄婷不打不成材?资深辅导员:黄奕良做法有欠妥当

(图:艺人社交媒体)

黄暄婷日前上节目受访时自爆11岁那年曾遭父亲黄奕良暴打至入院一个星期,连当时出手阻止他的母亲林梅娇也差点成为人肉沙包。这个童年阴影导致黄暄婷日后长时间不敢再见父亲,至今仍无法释怀。

黄奕良昨天(26日)则开直播“辩解”自己当时是在管教不听话的女儿,强调“天下哪有不疼爱自己女儿的父亲”。这起家庭事件也反映了为人父母者的教育取向:究竟是爱的教育所向披靡,还是藤鞭教育才能奏效?
 

(图:艺人社交媒体)

施暴者是什么心理?

对于黄奕良暴打女儿黄暄婷的事件,翱翔辅导服务中心资深辅导员袁凤珠设想了以下的画面:

补习老师的投诉,使父亲觉得很没有面子,因而恼羞成怒,就以暴打孩子来宣泄;加上他与前妻感情不睦,看到对方袒护女儿,更加火上添油!

袁凤珠认为,10岁以前的孩子,因为心智尚未成熟,可以用藤条管教,但体罚的原则是父母要以使孩子明白黑白是非为出发点,而不是用恶劣的情绪,或以报复配偶的心态来对孩子宣泄一己之怒气。

“最重要的是,孩子过了10岁就应该耐性地讲解其错误之处,如果一孩子一再犯错,就应以剥削其应有的利益作为惩罚,不能再以暴打的方式或羞辱孩子的自尊来加以惩戒。”

袁凤珠说,一般上越是不能承担内在压力或感到无能为力的人,脾气越大,容易动怒和骂人。“因为除了发脾气,基本上他已经没有别的能耐。这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得不到成年人引导他应当如何以正当的方式宣泄情绪,或者也看到家长以暴怒攻击性的方式对待他人,以致长大后这也成为他表达情绪的模式。他们的思想的层次已经低到只能用骂人暴打来彰显,是本应该远离的垃圾人,只因为对其家人来说,他是不能避开的亲人,无奈要与共相处!”

袁凤珠进一步阐述:“有些人一旦被他人戳中痛处,也就是所谓的‘情绪按钮’(emotional button),就会失控如同醉汉泼妇,用最难听的言语抒发自己内心的压抑和痛苦。这是人与人层次高低不同的关键所在。越是自觉层次低的人,越喜欢把粗话挂在嘴边,正因为骂人能够让自己在某种层面上有一种‘骄傲感’,所以更热衷此道,乐此不疲,仿佛自己真的是英雄豪杰,实则只不过是没个没涵养、不道德的人而已。”

成熟的人能够理性判断,一眼看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用最恰当的词汇和最冷静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不能改变发怒的方式,而以暴打为出气的管道,久之就成为自己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就构成自己的“性格“了!

翱翔辅导服务中心资深辅导员袁凤珠。(图:袁凤珠/Pexels)

治疗暴力倾向

对于那些愿意承认自己有暴力的行为,积极接受心理治疗,并且诚恳地向受害家人认错,得到至亲的家人的配合,是有机会可以根治暴力性格的。又或者,在他们的生命中,遇到了勇敢面对其恶行,却仍以无条件的爱接纳他、感化他,或许就能够扭转乾坤。

从心理学的角度,喜欢飙脏话和打骂人的人,通常内在很自卑、心胸狭窄、目光如豆,性格比较傲慢,容易冲动暴躁、耐性差,心理比较扭曲、思想过于极端。当自己犯错时,通常意识不到,就算意识到也会极力掩饰或逃避,拒不承认,还诬赖他人(这也是人的通病)。反之,当犯错的是别人时,就会追究到底,欲置人于死地。

“这种心理和行为都是相互加剧、恶性循环的,如果不能自省,很容易成为生活中的丑陋人物。人性中每一个恶意与阴暗,都是从不负责开始,所以有人才会选择用打骂人这不负责任方式,去表达和显示着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价值。”袁凤珠说。

相关标签
  • 亲子
  • 亲子关系
  • 管教
  • 教育
  • 心理疾病
  • 暴力倾向
  • 黄暄婷
  • Chantalle Ng
  • Huang Yi Liang
  • 黄奕良
  • Lin Mei Jiao
  • 林梅娇
  • 热门 Discover

    Advertisement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