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特写 | 店屋话今昔:小印度

小印度保留区极具民族特色,传统商户在这里驻守一生,为族群提供生活所需。华族父女在此开店,诚心学习淡米尔语和习俗,全心投入印族文化。

华族父女情投印族文化

学习淡米尔语、品尝印度美食、接触印度文化,华族父女在小印度经营金饰生意,两代人深深融入印度社群之中。

小印度洋溢着浓郁的印度文化色彩。在这里的店屋,有不少都售卖道地印度食品、食材和生活用品等。在印族文化里,黄金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一区的金店也非常密集。

在众多的金饰经营者中,有一对华族父女,他们是金店老板蓝来昌和女儿蓝若瑜。由于长时间在这里打拼,他们和左邻右舍之间,有着深厚的交情。

六年前投入家族黄金生意的蓝若瑜,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小印度一带走动,对印度文化十分熟悉。她说,黄金对于印度人来说,代表着繁荣与吉祥,每逢过年过节或举行宗教仪式,,他们都会买一些金饰讨个好兆头。

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蓝若瑜说:“如果他们觉得到了一间店买了,对他们来讲带来好运,就会回头到同一间店买。”

入乡随俗,金店的取名,也是淡米尔语中“幸运”的同音字。

蓝家在小印度开设了三间金店,与顾客交谈的时候,老板和员工们都会尽量说淡米尔语,增加亲切感。

蓝若瑜说:“很多我们的顾客也是客工,他们离家乡很远。英文太标准,有时候他们会有一点害臊,还是怕。 ”

蓝氏父女深深融入小印度的社群和文化。

父女俩也十分融入印度社群,他们热爱印度美食,与邻居们也是打成一片。中学时期,蓝若瑜常常到金店楼上的印度美容店修眉毛,和印族老板娘的感情非常要好。父亲蓝来昌更是与邻居们无所不谈。

他说:“有时候我也会聊聊天,谈谈最近小印度有什么发展,彼此了解沟通。”

守护传统花环手艺30载

色彩斑斓的花环,是印度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应节用品。对于编织花环超过30年的师傅Jayaselvam来说,花环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象征。

1994年,Jayaselvam在小印度开设了自己的第一间花店,至今搬迁了三次,却从未离开过小印度。这一地区和这门传统手艺,在他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60年前,他在小印度出世,和家人住在罗威路的一间店屋里。

那时候,不少来自南印度的印度人都会以群居的方式生活,有的就居住在小印度这一带的店屋。

Jayaselvam说:“做生意的人会住在楼上,楼下则是他们的商店。”

Jayaselvam年少时就和编织花环手艺结缘。

小印度是Jayaselvam的出生地,而他也是在这里,首次接触到改变了他一生的花环编织手艺。他的父亲在他十岁那年离世,对年幼的他来说非常艰难。13岁那年,他放学经过甘贝尔巷,偶然认识了这里一间花店的经理。

”他的名字是Pasupathy,这个人就像我的父亲,因为他是那个为我指引方向的人。”

花店经理教会了他编织花环。服完兵役后,Jayaselvam成了机械师,但每逢印度族群的重要节日,他都会回来帮忙。这门传统手艺,为他点亮了新的人生方向,也终究成为了他的人生事业。

他说:“从1978年起,我就没有回过头,现在我已经60岁了。”

过去的40多年,一直支撑Jayaselvam走下去的,是对编织花环的热爱。

如今,这门手艺在新加坡已算是一门夕阳行业,但他却不灰心。他定期开办工作坊,让更多人认识和学习编织花环,吸引了不少本地和外国访客前来。

“这可以成为他们闲暇时的爱好,至少这项手艺得以传承。” 

相关标签
  • 星期二特写
  • Tuesday Report
  • 店屋话今昔
  • Shophouses Through The Ages
  • 小印度
  • Little India
  • 星期二特写

    诉尽世间事,触动万人心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