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特写 | 店屋话今昔:如切(上集)

老业者家族世代在如切生活与置业,居民也在此活出甘榜情怀。作为本地最大的保留区之一,如切是这些人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老店三代  心系如切

祖母昔日在如切坊空地售卖娘惹粽,目睹附近店屋一间间建起,至今,孩孙都在此发展事业。尽管时代日新月异,老字号肉粽店三代人始终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情怀,从不迁离。

金珠肉粽由李金珠开创,如今她的孙子黄鼎祥和两位哥哥接手店铺。这里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生意而已,也是从小到大的回忆。

在黄鼎祥小时候,由于父母常常需要在店里工作,每当他与哥哥们想念父母时,就会跑来店里找他们。

黄鼎祥从长辈那里得知,奶奶李金珠是在二战后,来到如切这一带开始卖娘惹粽。而在当时,这里的店屋已经是半建好的状态,并在新加坡独立之后重拾工程完工。李金珠亲眼看着店屋一砖一瓦地被建起来,自己也是一步一脚印,慢慢攒钱买下店屋设铺。

金珠肉粽的店屋属于装饰艺术店屋风格,建于1930年代至1960年之间,如此推算,这三代人已经不知不觉在这里营业超过半个世纪。

金珠肉粽的生意如今由第三代接班。

李金珠的另一位孙子黄俊荣,在2001年从澳大利亚学成归国后,毅然选择了与家族肉粽生意不同的方向。尽管如此,他还是离不开和如切息息相关的土生华人文化,转而从事娘惹服饰设计。

黄俊荣的母亲在20多年前买下位于东海岸路毗邻的两间店屋,这些年来都保留着店屋的原貌。在如切区长大的他,非常珍惜这些文化面貌,将自己沉浸其中。

黄俊荣说:“在这边有我的工作室,会有那种复古的感觉,当我做娘惹服装设计的时候,希望会启发一些灵感来做我们顾客的衣服。”

黄家的店屋有不少娘惹建筑特色,比如寓意吉祥的花草图案浮雕。店内的家具和小物件,也散发着浓浓的娘惹风情。

对于这份文化的保留和发扬,黄俊荣有着一颗挚诚的心:“我们店面蛮大,把这个地方弄成好像一个小博物馆,然后卖一些娘惹手信。”

“这样应该可以吸引更多本地跟外国的旅客,来看跟了解娘惹文化。”

安居如切  以之为荣

矮木门、天井、五脚基,这些都是如切店屋独特的建筑元素。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这些具有文化与历史意义的小细节,都是他们选择在这里建立安乐窝的原因。

专科医生陈邵文和妻子陈玉华在十年前决定买下这里的店屋,改造成婚后安居的起家屋,目前与两个儿子在此居住。他们在见到店屋的第一眼,就已经爱上这里宁静的文化气息。

陈玉华说:“那时,房屋外面有龙和桃子的石膏装饰,好像一座庙。可是我们一打开门,走进去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种很温馨的感觉。”

对陈邵文来说,这样的建筑也牵引着他对外婆的思念:“我的婆婆也曾经住过这些店屋。记得小时候每次去探访她,厨房后面也有一个旋转楼梯。”

因此,陈邵文在自己的店屋内装设了旋转楼梯,在上层建造了阁楼书房。他觉得,通过这个元素,能唤起一些愉悦的童年回忆。

如切店屋的五脚基是邻居联络感情的空间。

同样居住在如切的林睿也对这类历史建筑情有独钟,因而选择店屋作为自己的安居之所,他特别喜欢家门外的五脚基。

林睿觉得,建筑能够牵动情感,五脚基正是如此。这里是附近居民常常聚会建立感情的地方。

在冠病疫情期间,大家无法外出,五脚基就成了在家门口呼吸新鲜空气的最佳空间。有趣的是,左邻右舍也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五脚基,互相打招呼。

林睿表示,在这条街居住的居民都彼此认识:“这里是个很亲切的甘榜。”

相关标签
  • 星期二特写
  • tuesday report
  • 店屋话今昔
  • Shophouses Through The Ages
  • 店屋
  • shophouse
  • 如切
  • Joo Chiat
  • 星期二特写

    诉尽世间事,触动万人心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