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兰勿刹保留区草根氛围浓厚,老店主与顾客在此世代为友。新一代经营者为此地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努力守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宝藏。
世代业者食客 心中老地方
惹兰勿刹是本地的美食天堂之一,这个保留区多年来吸引各路老饕。每到用餐时刻,食物的香味就会弥漫在店屋走道间,吸引食客不断回访。
在茂德路上,有一间在这一带经营了三代的兴化餐馆--民众菜馆。餐馆所在的建筑呈现晚期店屋风格,外观可以看到有马来花纹的窗楣和百叶窗,内部装潢保有旧式吊扇和地砖。老板何金生觉得,这种氛围非常有古早味,拉近了店家和食客的距离。
他说:“店屋对我的意义,就是给顾客有一个老地方的感觉,有一个地方他们会比较熟悉、会比较怀旧。”
69岁的刘金明是这里的常客,他每个星期都会来光顾。他觉得,这种复古风味非常珍贵。他说: “很难找到这种旧店屋,能煮出那种有古早味的菜肴。”

在惹兰勿刹保留区内的民众菜馆充满怀旧风情
民众菜馆在惹兰勿刹一带拥有多年历史,老店曾设在双溪路“结霜桥”附近的卫德路。那一带是许多老一辈熟悉的地方,曾经有个旧货市场,人流不绝。
虽然老店附近如今人事全非,但何金生重回旧地时,儿时回忆仍会涌上心头。
何金生说:“结霜桥那一带住了很多兴化人,多数都是三轮车夫。就骑那个三轮车,到我们的店吃东西。”
到了1990年代,店屋陆续被拆除,民众菜馆也因此搬迁,但依然选择留在惹兰勿刹。尽管餐馆地点不一样了,与食客的那份情谊却是世代长存。
刘金明说:“我从五岁时吃到现在,他们搬去哪里,我跟到哪里。小时候,每次爸爸带我去吃,我爸爸已经不在了,现在我带我老婆来吃。”
何金生觉得,这里的人情味浓厚,很多熟客都变成了朋友。这份独特的情感和友谊,也因为有些熟客会带家人一同前来,因此代代相传。
新颖服务业者 守护老店屋
临近加冷河的惹兰勿刹,曾是一个交通运输和五金贸易活动蓬勃的热闹小区。但这里的商业风貌,后来历经不少时代变迁。
如今,有不少新一代的年轻业者,因爱上这里的历史氛围,而选择在此立足创业。他们经营一些新颖的生意,但将历史文化的保留视为己任。其中一位是共享居住空间经营者卢方伟。
卢方伟从小就跟着父亲四处探索这些店屋,他们本身也住在店屋里。这份特殊情感,让卢方伟在几年前放弃投资银行的高薪工作,和朋友一起投入店屋共享居住空间的生意。
他说:“店屋曾经供多户人家居住,后来我们将人们安置到组屋。如今,新加坡人视店屋为办公室或酒吧。”
共享居住在本地属于相当新的一种生活方式。卢方伟希望通过在古老的店屋经营共享居住服务,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店屋生活。

谢敏盈租下店屋经营酒吧 特意强调建筑的历史细节
另一位在店屋里做生意的是谢敏盈。她的餐馆酒吧是一间属于装饰艺术风格的店屋,直线型线条设计利落干净,店屋墙面还铺满马赛克,非常抢眼。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间店屋的前方挂着一个大牌匾,上面写着:中药公会。
原来,这间店屋楼上是中药公会的会所,楼下的空间则租给了谢敏盈经营餐馆酒吧。
11年前,谢敏盈经过这间店屋,当时大铁栅紧闭,外观显得神秘。她被这间店屋深深吸引,后来租下了店屋楼下的空间。自此,她对店屋及中药公会的历史更兴致勃勃。
她不断挖掘资料,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时,也想让顾客拥有一个充满历史感的餐饮体验。
她特地去了解屋内“虎豹礼堂”名称的由来。原来中药公会是为了感谢虎豹家族当年对会所建设的资助而悬挂牌匾。为了让顾客也能明白牌匾的历史,谢敏盈特地在门旁挂上英文解说的介绍牌。
对于店屋历史文化,谢敏盈心里既欣赏又感慨。她觉得,任何人事物,都会被时间逐渐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