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特写 | 舞狮激发小女孩自信

鹤山会馆醒狮团的狮头上都有一个“王”字,而“狮型猫步”是它的最大特点。顾名思义,鹤山狮的“狮型猫步”能够完美诠释猫科动物狮子的神态,而其秘诀就在于“观猫”。

新加坡鹤山会馆就在牛车水保留区内,会馆属下的醒狮团已有105年历史。入团超过50年的元老之一陈耀基师傅,自13岁开始就与鹤山狮结缘。他当年刚开始学习舞狮时,师傅就是让他先从观察小猫的动作学起。

“拿一张报纸,然后用一根绳子包住一些球,就给那只猫玩。猫看着那些球的时候,它会动。”陈耀基形容当时的情况。

陈耀基说,师傅要他了解猫的形态,出发点正是要他在舞狮时,把自己当成一只猫。

要把鹤山狮的神态诠释得淋漓尽致,动作细节上就不能马虎。比如,团员们学习的“醒狮出洞”套路,包含了所有基本舞狮动作和功架。

这门传统艺术虽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在训练上有些调整,学员无需再先观猫或先练武术、再学舞狮,但还是保留了精髓,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学习。

郭俊豪今年16岁,加入学习舞狮和武术已有六年。他说:“小时候,爸爸妈妈会带我来牛车水,我就看到鹤山会馆,很有兴趣,因为他们的舞狮,他们的鼓乐都很好听。”

11岁的黄艺欣是醒狮团里最小的团员。个性害羞内向的她,刚加入醒狮团时,甚至不愿意开口说话。

黄艺欣的师傅就是陈耀基,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我是用动作来跟她沟通,她会听,可是她不要回答”。

尽管如此,陈耀基还是耐心地指导黄艺欣舞狮的动作以及击鼓的手法,让她慢慢地掌握技巧。“他示范打鼓给我看,然后我跟着做,我需要记住狮子的步伐和动作,这里的人很好,我可以专心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黄艺欣已经有胆量在大庭广众表演,舞狮让她建立了自信心。

黄艺欣也有机会在会馆今年的秋祭活动上表演,她说:“当我被安排打鼓的时候,的确觉得有些压力,但还是表演了。事后,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开心。”

鹤山会馆主席李福华认为,传统文化之间是可以互相包容的,因此鹤山会馆不论籍贯、种族、性别、年龄,只要对这门艺术有兴趣,他们都无任欢迎。

相关标签
  • 店屋话今昔
  • Shophouses Through The Ages
  • 店屋
  • shophouse
  • 牛车水
  • Chinatown
  • 醒狮团
  • lion dance
  •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

    星期二特写

    诉尽世间事,触动万人心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