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骨髓移植,人们一般以为得从脊椎骨抽取脊髓专治血癌。其实骨髓移植指的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不一定要动手术抽取,抽取位置也不在脊椎。
竹脚妇幼医院为孩童和青少年进行的移植手术,从过去每年的少过十宗,逐步增加到每年25到30宗。然而要找到匹配的捐献者并不容易,本地注册成为潜在捐献者的人数,也还没恢复到冠病疫情前水平。
本地骨髓捐赠数逐年上升
竹脚妇幼医院的骨髓移植与干细胞疗法计划,自1997年推出以来已进行超过300起骨髓移植。每月平均接获两三起转诊个案。
本地非营利组织骨髓捐赠计划,所促成的骨髓捐献个案也基本呈上升趋势,从七年前的66起增加到去年的92起。组织也将在今年第一季度展开一项全国调查,调查结果预计10月出炉。调查一方面收集国人对于捐献骨髓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消除国人对骨髓移植的误解和恐惧。
人们对骨髓捐赠的理解误区
误区一:骨髓从脊椎抽取 过程疼痛?
骨髓捐献计划组织的骨髓捐赠者协调员负责人李淑莉表示,其实这个是非常普遍的误解,真正的过程是从盆骨抽取骨髓,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捐赠前我们会帮他们安排去做身体检查。
误区二:捐骨髓元气大伤 损害健康?
竹脚妇幼医院血液病科与肿瘤科资深顾问辛素芬医生表示:
这不是事实,干细胞是能自我复制的细胞会在体内不断更新。
误区三:提取干细胞 动手术是唯一途径?
事实上,宝宝出生后残留在脐带静脉中的脐带血,含有丰富的干细胞,是另一个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动手术并非提取干细胞唯一的途径。不过根据新加坡脐带血库的资料,国人每年捐出的脐带血,占新生儿的不到10%。
骨髓捐赠数量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另外一个取得干细胞的方法周边血捐赠法,则成为捐献者较能接受的捐献方式。
疫情期间报名人数从原本的1万2000多人锐减将近九成。如今实体招募活动复办,去年报名人数仍不到疫情前的一半。即便配对成功,平均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打退堂鼓,难以协助每月约50人的等候名单。
家人的反对也往往阻碍潜在捐献者挺身而出,选择这种捐赠法的蔡闻谦,他的父母则是全力支持他的决定。他之后还成为组织志工,以过来人身份同民众分享他的经验:
“它不会大大影响到你的生活,可是对收到你骨髓的人却影响他们的一辈子,他们能活或者会怎样都是靠你了。”
晨光|晨光聚焦:如何消除国人对骨髓移植的误解?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