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屋是新加坡独具特色的文化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1986 年,市区重建局推出《保护总体规划》,将牛车水、甘榜格南、小印度等六个区域的店屋列为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建筑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成为文化与商业交汇的独特空间。
如何在保护老店屋与现代化之间找到平衡?
新加坡的大多数店屋建于 1840 至 1960 年间,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然而,在保留店屋原有特色的同时,让它们顺应时代发展并持续焕发活力,绝非易事。
市区重建局旧屋保留规划署署长林依霖表示,当局在保护旧店屋时,首先会考量其原有建筑特色,例如正立面设计、五脚基等,并以此作为指导原则。同时,这些原则也需与现代使用需求保持平衡。
她举例说明:“以窗户为例,传统店屋设计注重通风,早期没有空调系统,因此采用百叶窗。但如今,大多数店主希望安装空调,因此我们允许他们在百叶窗后加装玻璃窗。这样一来,在使用空调时可以关闭窗户,提高冷气效能,同时也更节能环保。”
依霖也说有不少屋主希望在店屋内安装太阳能板,市区重建局也会更新指导原则,指导店主安装位置,确保不破坏店屋外貌的情况下,实现绿色能源的使用。
由于很多店屋在 1980 年代被纳入保留范围时,都已不复原貌,因此当局鼓励屋主参考周边店屋的设计风格,尽可能恢复或重建传统建筑特色。
店屋租金翻了10倍 店主为何坚守不搬?
新加坡约有 6,500 间受保留店屋,供应较为稀缺,加上投资者的进入,导致店屋的租金和转售价格整体攀升。
在甘榜格南一带经营了20年的薛伊玲深有体会,她透露自己的店屋租金跟20年前相比已经翻了10倍。
“我常开玩笑说,这简直是昂贵的嗜好,在这里租店屋真的非常贵。有时候租金涨幅高得离谱,一续约就可能上涨 30%。”
尽管如此,她依然选择留下。甘榜格南和哈芝巷浓厚的艺术氛围,以及她与邻里的深厚情谊,让她舍不得离开。
“我已经习惯了那里,也有熟悉的客户群,再加上有些客人喜欢到店里买东西,所以慢慢有这群客人,就不想离开。”
然而,高昂的租金却让她感到惋惜。许多店主因负担不起成本而不得不放弃续约,导致店屋市场变得越来越商业化。
“从外面看,人潮很多,但其实很多店铺生意难以维持。不少业主每隔一两年就更换租户,租金给出最高价就租出去,结果是店铺更替频繁,影响了社区的稳定发展。”
租金高低不一,运营执照竟是关键?
受保留店屋因其多功能用途,既可作为住宅单位,也可用于商业经营,甚至可作为商住混合空间使用。
博纳集团产业区域分支董事陈家平指出,店屋租金的定价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人流量和潜在利润。屋主所持有的运营执照类别也会对租金产生影响。例如,餐饮业和共享空间的租金通常较高。
他表示:“疫情前,租金一度下降,但随着疫情结束,人流回归,商业利润回升,租金自然也随之上涨。不过,目前的涨幅主要是回归到疫情前的水平,并非额外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