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民国时期,中国面对内忧外患,不少文人选择南来新加坡,其中就包括许多人熟知的郁达夫、徐悲鸿和老舍。
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特邀研究员章星虹透露,1937年到1942年之间,新加坡战前五年里,聚集了很多南来的中国作家、画家和艺术家,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新加坡从事抗日筹赈的活动。
1938年底,中国作家郁达夫接受“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的邀请,携妻带子南来新加坡,出任《星洲日报》副刊主编。他在新加坡居住的第一个地点,是南天大酒店,也就是如今位于牛车水的裕华国货大楼。不久后,郁达夫一家搬到中峇鲁一带居住。
“郁达夫先生到了新加坡之后的工作,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除了这个报人的部分之外,他也是保持了他的作家的身份,在这边他也写了大量的时评、政评、还有散文、诗文”,章星虹分享说。
战前五年,除了郁达夫,同一时期活跃于新加坡的还有中国画家徐悲鸿。
徐悲鸿在新加坡时,居住在商人黄曼士的家,江夏堂。江夏堂就是如今新加坡黄氏总会的所在地,曾经是两层楼的洋房。章星虹说,徐悲鸿所作的画,有一大部分是画马,因此当时也有一个“万马奔腾江夏堂”的说法。
徐悲鸿和郁达夫都在新加坡居住了三年左右,后来由于日军逼近新加坡,他们才碍于局势匆匆离开新加坡。相对而言,1929年中国作家老舍南来新加坡的缘由和过程,则有所不同。
新加坡社科大学兼职讲师顾楠楠博士透露,老舍其实在1924年前往伦敦任教的途中,曾短暂在新加坡逗留。
在英国期间,他又阅读了康拉德写的南洋风情的小说,因此就深深地被吸引了。后来,他结束英国教职,回国的路费只够买到新加坡的船票,加上心里还有着南洋梦,他就又再次来到新加坡。
老舍在新加坡时期,在华侨中学任教职,足迹也遍布新加坡各地,他后来更是以新加坡为背景,创作了小说《小坡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