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宏茂桥8道的首个单房共享设施试点自2023年推出以来,已有约400名租户入住。租户拥有约9平方米的独立房间,但需共享厨房、厕所、洗衣机等设施。
飞跃社区服务和家庭服务中心资深顾问凌展辉认为,此类设施可作为露宿者或等待预购组屋者的短期过渡居所,但对年长者而言,夜间如厕可能不便。
新加坡社科大学老年学高级讲师陈正见博士指出,价格是考量因素之一,而这种设计结合“独立”与“公共”空间,满足不同需求。
减少住户矛盾 有何良方?
共享设施难免引发摩擦。凌展辉认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公共设施有限,像厕所、炉灶等设施“谁先谁后”可能是个问题。
“煮完之后谁来清理,是不是有个监控摄像头证明是你弄脏的,记得来洗。”
陈正见博士则认为,入住的人其实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需要共享设施,同时可以互相帮忙。起初或许会不习惯,但时间久了,或许就像回到军营生活,都是“兄弟”。
针对这样的共享模式,两位嘉宾都觉得如果能提前见面,互相了解彼此的生活方式,或许能帮助减少矛盾的产生。
“看看顺眼吗?” 陈正见博士打趣说道:“家人和夫妻也会吵架,这是随时会发生的……这样的面试是必要的,能增加成功(相处)的几率。”
近五成不愿入住共享居住空间
如今市面上也出现不少私人业者设立的共享居住空间。《狮城热话》在8视界的YouTube频道发起的投票显示,46%的人不愿意入住共享居住空间;16%的人愿意;另外38%表示如果环境好、价格低才会考虑。
陈正见博士觉得这样的模式很有趣,一群人共居,有24小时设施,还能彼此分享各自的想法,比住酒店度假或在自己家里待着有趣很多,“好像回到大学的时候”。
凌展辉则说,在一些房屋短缺、房价高的国家或许可行。不过在新加坡,“钱”可能是一个考量,“为什么去付租金,而不是去供自己的房子呢?”
“跨代共居”在新加坡可行吗?
一些老龄化国家推行“跨代共居”,让年轻人与年长者相互照顾,同时避免年长者与社会脱节。
凌展辉认为,年轻人重视个人时间,而在城市化的新加坡,不同时代的人生活习惯和作息不同,共同居住可能会产生摩擦。
相较之下,陈正见博士大力支持这一模式,主张打造更具包容性的社会。他认为,不同世代仍能找到共同话题,同时可借助“智能陪伴玩偶”作为跨代沟通桥梁,增进居住和谐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