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彭菲菲】芋仔番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眼泪

番薯,又称为地瓜、甘薯。因有人说台湾岛形状像个番薯,所以台湾人也把本省人戏称为“番薯”。(图:彭菲菲)

纯然的“芋头”已尽凋零,而“芋头番薯”也如同前面提到的峇峇娘惹,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眼泪,隐入人们的记忆。

在台湾,有一个族群会被戏称为“芋仔番薯”(用闽南语发音),无关他们的身材或是嗜好,也无任何优劣评价,而是因为他们的原生家庭。他们就好像在台湾的峇峇娘惹。 

上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中国内战的爆发到1949年年底,约有150万军民从中国各省迁移到台湾,展开新的生活。其中有自愿投效军旅的,也有被迫加入军队的年轻少年,当然也还有单纯的军眷。有些年轻男子甚至才在家里订了亲,娶了媳妇,或是当了爸爸,卻因为打战,随着军队到了台湾。

一开始,他们以为只是暂时到这小岛做整备,很快就会再打回去,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回老家的路变得越来越遥远。而原本希望这些年轻男子可以心无旁骛为反攻大业做准备的政府,也在到台湾的十年后,放宽了军人的“禁婚条例”。

所以,大约从1960年左右,台湾就出现了许多的“芋头番薯”——一半是来自山东、四川或是湖南等各省份的爸爸,而另一半则是从广东或是福建到台湾已经好几代的妈妈。 

小岛活命的资源

为何称这些“外省”来的人为“芋仔”,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说法是,早年在军队里,台湾兵与外省兵因为语言习惯大不同,为区隔彼此而有了戏称,外省兵觉得台湾兵土土钝钝,就像他们吃的番薯一样,所以就叫他们“番薯”,而台湾兵则反称这些外省来的为“芋仔”。

番薯对于当时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人也着实不陌生,虽然它的原乡在中南美洲,但是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它从美洲传播到欧洲,之后又被西班牙人带到亚洲,所以番薯到台湾也超过400年。由于气候土壤适合,也易种,它还被称为“活命菜”。在物质缺乏的年代,许多家庭都把番薯刨成番薯签,晒干后长久贮存,煮白米饭时再大量掺入,好填饱肚子。

而芋头则比番薯更早生根在台湾土地上,过去甚至是台湾原住民的主食。所以就原生物种而言,芋头比番薯更早到了台湾这个小岛。

晚到的芋头爸爸与早来台湾好几代的番薯妈妈一起建立了家庭,原本习惯吃米饭的妈妈开始学习做面食,而在老家习惯啃大馒头的爸爸则开始吃炒米粉,饮食文化的冲击滋养了芋头番薯成长的环境,丰富了小岛社会的底蕴。

如今,纯然的“芋头”已尽凋零,而“芋头番薯”也如同前面提到的峇峇娘惹,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眼泪,隐入人们的记忆。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城市呼吸
  • 芋头
  • 番薯
  • sweet potato
  • 台湾
  • immigrants
  • 热门 Popular

    Advertisement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