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式蛇羹
重游香港,发现铜锣湾波斯富街有一家新餐馆“蛇王熙”。
追忆起名字相识,一家经常光顾的老店“蛇王二”。它位于铜锣湾信和广场附近的罗素街,处于黄金地段;店里的橱窗常年挂着烧肉、叉烧、烧鸭等烧腊味;很接地气的一家粤式小馆子,经营着上班族高效率简餐,一顿饭十来分钟就可完事!叉烧饭+例汤、叉鹅饭+油菜、烧味三拼、四宝饭等等,菜单上标列了所有可搭配的套餐组合,标准的港式点餐效率拉满!
蛇,住进烧腊店
每年季节的变化,城市大街小巷的味道跟着而改变。在铜锣湾出没的日子里,每到秋冬天,处处可见粤式补冬菜肴;砂锅里腊味饭的焦烧香,由餐厅厨房设在后巷子里的通风口处,弥漫尾随路过行人的嗅觉机能,纷飞于空气层里,久久不散。
“蛇王二”这家烧腊店,一到秋天名副其实的店门口会出现几个铁笼子,住进了蛇;卖起蛇胆、蛇羹等秋季菜色。话说“秋风起,三蛇肥”,品蛇羹滋补的季节开始了。
师傅遵循古法烹制菊花水蛇羹,蛇汤用蛇骨炖制;汤羹中以蛇肉丝为主食材,配以鸡肉丝、猪肉丝、冬菇丝等;加上姜丝、枸杞子、花椒、八角等香料熬煮至汤色奶白;武火高温释放出肉类脂肪和蛋白,诸味精华尽数融合。端到桌上热腾腾的蛇羹佐料有蛋散、薄脆、柠檬叶、菊花瓣;启动前依据个人喜好再洒上白胡椒粉、香醋和麻油。完美!
蛇羹,属性高热量、行气活血暖身;进入冬眠的蛇,特别肥美,吃了暖身更暖心。秋冬季节,腊味煲仔饭是外显的焦香扑鼻;蛇羹则是嘴里层次感的含蓄。
疫情后,“蛇王二”结业了。偶然间发现波斯福街的“蛇王熙”,带着冲动一头栽进去;点了招牌“花胶蛇羹”配润肠蒸饭。升级版的蛇羹,卖相依旧,味道不改,时空顿时穿越。原来“蛇王二”的主厨在前东家结业后,立志独自挑起延续地方饮食文化的担子。敬佩!要加油啊!

“花胶蛇羹”配润肠蒸饭。(图:卓明)
(二)福建补冬
阿嬷(祖母)从福建下南洋,把家乡的习俗一路带着防身,虽然定居于一年四季是夏天的岛国,但阿嬷认为我们每年也要“补冬”,就是在过农历新年前的某一天。
阿嬷的福建发音“冬dang”跟华语发音的”冬dong”原来是同一个字,那是我进学校后才发现的!慢慢也发现了原来不止福建人,自古以来中国民间有个聪慧的饮食疗法,在每年二十四节气的“立冬”当天,用滋补的饮食调理身体机能,好抵抗严寒的冬天。
鸭,暖补汤下肚
而我熟悉的“冬节”,就是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在二十四节气的“冬至”。
福建有句俗语“鸡动火、鸭滋阴”,就是说吃鸡容易上火,特别是在干燥的冬季,鸭子会是更适合的进补食材。阿嬷的补冬食谱用的是红面番鸭炖当归、虫草花等多种药材;武火炖出墨黑色浓汤,清喝甘甜鲜香,泡饭一绝。
库存的记忆里依稀听到阿嬷说:“起北风啦!”那也就是自家散养的番鸭上餐桌的时刻。新加坡没有冬天,阿嬷的“补冬”却带着满满的传统农家生活仪式感,一大家子暖补汤下肚,肉体开始闭蓄能量,思绪也进入修养状态。
就等待过农历新年了!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