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末,我趁着出差云南昆明的机会,特地抽了一天假期,去了邻近的建水古镇。虽说“邻近”,但从昆明乘坐高铁到建水,也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然而,这样的距离并未削减我探索这座历史古城的热忱。车窗外,春与夏在云南的山水间流转,山峦叠翠,田野如画。阳光透过层层云影洒落大地,仿佛自然界正为我的到来铺展一幅悠然的序章。
建水,这座静谧的古城,距离昆明约220公里,始建于唐朝,已有千余年的岁月沉淀。明清时期,这里是滇南的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军事与教育中心,文脉昌盛。建水孔庙是中国南方规模最大的之一,红墙青瓦间镌刻着儒家思想的痕迹。自古以来,建水因其“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停留。
古城内的东城门朝阳楼(又称迎晖门)静静矗立,自明洪武年间建成以来,历经战火与地震,却依然巍然屹立。它的形制与北京的天安门有几分相似,却比天安门早建28年之久。楼上的“雄镇东南”四个字,简洁有力地记录着建水曾作为边疆重镇的辉煌岁月。而古城的中心,则是整个景区的灵魂所在——建水文庙。文庙以中轴对称的布局展开,左右对称的附属建筑形成了庄严的建筑群,像是一位沉默的长者,守护着历史的深邃与威严。
初到建水,我便被高铁站外的蓝花楹(Blue Jacaranda)吸引住了目光。正值春夏交替,漫天紫色花海如梦如幻,仿佛为这座古城披上了一层温柔的诗意。这时,我遇到了五哥,一位年近六十的建水人。他开车接送游客已有十多年,家就住在古城之内。五哥憨厚热情,我便请他当我的向导,带我探访古城的角角落落。
古城西侧不远处,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双龙桥。这座由青石砌成的十七孔石桥,以传统的连拱桥风格横跨两条河流的汇流处。桥身宛如两条蜿蜒的巨龙,静静地卧于流水之上,仿佛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之门。站在桥上,风拂面,水流动,历史与自然在此交织成了一幅恬静的画卷。
然而,建水的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古迹,它的乡村田园风光同样让人沉醉。田间劳作的农人、池塘中戏水的鹅群、棚下安然小憩的狗——这些质朴的生活场景,竟让我这个久居城市的人倍感亲切。每一帧画面,都像是一首宁静的诗,低语着一种从容的生活哲学。
入夜时分,我在乡间一家小饭馆用餐,恰巧遇见餐馆老板亲自准备宰牛。他热情地邀请我一同见证。我心怀敬意应邀,心想,生死是自然轮回的一部分,或许亲眼目睹能让我对生命有更深刻的领悟。然而,当我赶到时,牛已被他的工人屠宰,正在分割牛肉。宰杀的场面虽未见,却还是让我在那一刻意识到生命的厚重。老板告诉我,他曾是一名屠夫,后来开了餐馆,所有的食材都是自家饲养或村里邻居种植,简单却充满人情味。
回返建水高铁站的路上,我与五哥聊了许多。他的大女儿在村里一家网红咖啡馆工作。让我颇为惊讶的是,他竟从未坐过高铁,甚至更没有离开过建水。我问他:“外面的世界就没有吸引过你吗?”
五哥笑了,眼中却流露出一种坦然:“外面的世界好不好,我不知道。就算很好,也和我没太大关系。这里有我的家人,有生养我的土地,足够了。”
他的回答质朴却深刻,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对于五哥而言,建水的一草一木便是整个世界;而对于我,这一趟建水之行,既是一次探寻历史的旅程,也是一次倾听生命的低语。从朝阳楼到双龙桥,从蓝花楹到田间风光,建水用它的静美与沉稳,诉说着一个历久弥新的故事,触动着每一位过客的灵魂。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