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刘晓义】艺穗节恣意生长的空间有多大?

最早翻译了Festival Fringe的香港艺穗会。(图:刘晓义)

品牌的建立就需要有资本的介入、管理的介入,甚至官方意识形态的介入。而艺术家参与的机制,或是受邀、或是申请。有了这些介入,使得“提供一个开放的无门槛的平台”成为了一句空谈。

艺穗节是Festival Fringe的中文翻译,最早来自于香港。

Festival Fringe的概念则是来源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Edinburgh)。1947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举行期间,有八个不请自来的艺术团体,在艺术节的周边自行设置演出,以Fringe(边缘,外围)的姿态自居,与官方正式的演出分庭抗礼。结果,这个自发的行为大受欢迎,成为了后来闻名于世爱丁堡国际艺穗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如今已经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艺术节之一。

从艺穗节的诞生就可以看出,与一般的艺术节不同,它没有筛选,没有审查。只要能找到场地,任何人都可进行演出,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纳入其中。因此,艺穗节也就代表着一种边缘的精神,开放自由的理念,另类和创新的态度。
让艺术如稻穗生长

那为什么Festival Fringe会被翻译成为“艺穗节”呢?

爱丁堡艺穗节创立之后,七十多年来世界各地也竞相模仿。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衰退,房地产萧条,空置空间遍布中环,其中就有一座废弃已久的牛奶公司冷藏库。这座1892年创立的建筑物,终于在1983年冬天改头换面成为了如今的“艺穗会”(Fringe Club)。当时,Festival Fringe还没有相对应的中文翻译。经过反覆思考,管理层选择了“艺穗节”这个翻译,认为“这三个字形象地捕捉了‘爱丁堡艺术节’所提倡的精神:艺术应当打破边界,如稻穗一般恣意地生长。”
 

香港艺穗会本是中环一座牛奶公司冷藏库。这座建筑创建于1892年。(图:刘晓义)

香港创造了“艺穗节”这个翻译之后,华文世界也纷纷采用。从2000年开始,澳门城市艺穗节几乎每年举办,时间一般安排在11-12月;新加坡的艺穗节创办于2005年,由艺术剧团必要剧场(The Necessary Stage)主办,一般在每年的1-2月举行;台北艺穗节创办于2008年,时间通常是每年的9月,虽然没有提供制作经费,但是申请单位可以拥有全部票房收入;深圳湾艺穗节则诞生于2010年……

从艺术节边缘到边缘艺术节

随着各地艺穗节的发展,尤其是爱丁堡艺穗节的“名牌化”,如今的艺穗节已经从Festival Fringe(艺术节的“边缘”)俨然变成Fringe Festival(“边缘”的艺术节),甚至已经成为观赏当今巨星以至明日之星演出的黄金机会。

澳门城市艺穗节一直都是澳门政府民政总署主办的年度重头艺术节目。新加坡的M1艺穗节,除了背后有电信公司的冠名资助,有接受政府常年资助的剧团主办之外,每年也设置有主题和艺术总监。台湾为了筹备“2022爱丁堡艺穗节台湾季”,其文化部自2021年就开始公开征选表演团队参与,然后经爱丁堡场馆专业人士进行初选,再由文化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复选,最终公布入选团队 ,“向国际呈现来自台湾的多元文化与创新活力”。

以上种种,无不看出世界各地的艺穗节,某种程度上已经都是中心化的组织。“没有筛选、没有审查”似乎成为一种远古的幻梦。艺穗节已然不是站在边缘对抗中心的姿态,而成为了文化品牌建立的关键一环,从爱丁堡辐射各个“艺穗大家庭”。没有艺穗节的城市简直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提城市文化。

品牌的建立就需要有资本的介入、管理的介入,甚至官方意识形态的介入。而艺术家参与的机制,或是受邀、或是申请。有了这些介入,使得“提供一个开放的无门槛的平台”成为了一句空谈。缺乏灵动性的城市文化基础建设,缺乏有创造力的组织管理,使得边缘成为了一种不可能。而那些有能力争取到资源的“边缘”、走向组织化管理的“边缘”,品牌化的“边缘”,则好像爱丁堡艺穗节一样,逐渐成为了另一个中心。
 

今年关于香港艺穗会即将结业的传说四起。(图:刘晓义)

香港艺穗会的租约有效至明年3月届满。有网民传说艺穗会在今年8月举办了一个“再见派对”,一时间关于艺穗会即将结业的传说四起。究竟,“如稻穗一般恣意地生长”,又能有多少恣意,又能有多少空间呢?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香港
  • 艺穗节
  • Festival Fringe
  • 城市呼吸
  • 热门 Popular

    Advertisement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