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刘晓义】香港:创意无边,规则有形

创意书院是香港第一所以研习艺术、设计、文化为主的高中学校。(图:刘晓义)

就我见到的大多数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说话、玩手机、吃东西、化妆、进出课室……显然和我们印象中大多数的中学课堂不一样。

今年我来到香港,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担任香港创意书院的驻校艺术家,对学校的课程、教学进行观察。这是香港第一所以研习艺术、设计、文化为主的高中学校,于2006年创立。

与一般中学课堂不同

创意书院的教师们,身体是相对自在的。他们穿着简便舒适甚至充满个性,他们可能有染发文身,他们会随意坐在桌子上……行为上,教师们更可以也更愿意彰显个性,更加做自己,不需要太过刻意地扮演为人师表的角色,甚至偶尔地爆粗口…… 

同学们呢?创意书院的同学们,身体的自在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他们选择自己的校服、发型、妆容,尽情张扬青春期的个性。行为上呢?就我见到的大多数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说话、玩手机、吃东西、化妆、进出课室……显然和我们印象中大多数的中学课堂不一样。
 

创意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身体是相对自在的。(图:刘晓义)

但是,身体个体性的凸显,便会削弱集体性的投入和粘合度。关键是如何对这两者进行讨论,然后在这之间取得平衡。同时,同学们的能量也影响着教师们。在部分课堂,我看到对于混乱的场面,教师们能量不足,疲于应付。我想,创意书院的很多同学们都敏感且富有创造力,对于身体和行为势必有很多意见。这里的突破口是什么?
 

身体个体性的凸显,便会削弱集体性的投入和粘合度。(图:刘晓义)

空间结构松散自由

与身体的情况类似,创意书院的空间结构也是相对松散的。这种松散是来自于对创意、交流、互动和个性的鼓励。这无疑是任何一个对创意有渴望、对系统有意见的人都会喜欢的环境。办公室的门敞开着,随时欢迎同学们不需经过报告就可以自由进出,去和教师聊天、讨论,甚至来办公室做功课、玩游戏、睡觉。
 

办公室随时欢迎同学们不需经过报告就可以自由进出。(图:刘晓义)

课堂空间结构也同样松散。

工作室 (studio) 的设置,强调个体性而非集体性,因为在工作室里,每个人的焦点是在自己的工作台,而非讲台;大家关注的焦点是自己或者工作台周边的小组成员,而非教师。
 

课堂空间结构也同样松散。(图:刘晓义)

多媒体表演艺术的课,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所以课堂的空间结构是流动的排练场模式,当然不会有传统的讲台桌椅关系。排练的时候,最常见的空间关系就是“舞台上”和“舞台下”。排练之外最常见的“讲课”方式,则是围坐成为一个圈——非常的民主,因为这时候,每个人随时都可能是讲者,每个人也都可以是观众,所有人都看得到所有人。

除了表演艺术课之外,其他课程也和想象中的中学课堂有所不同。以我观看的第一节英语课为例,课室被分为开灯(前半部)和关灯(后半部)两部分,教室里的桌椅全部堆放在一边。同学们进入教室之后再自行去拿桌椅,零散地摆放到课室里的任意位置。

方法和结构vs创意和自由

那么,教师们是否有身体和空间结构的意识?比如,如果围成一圈讲课和讨论,会如何影响课堂的权利、动力和关系?如果分成不同观点的立场方分开落坐,然后再让同学们换到对立方去“换位思考”,这样的空间关系又会如何刺激同学们的积极性、思辨性和同理心? 
 

身体和行为的教与学是庞大的课题。(图:刘晓义)

创意没有边界,但是创造有其结构,创作人有其方法。我们将结构和方法放进一个系统里面,就形成一套约定的规则。没有方法和结构,创意和自由就会变成没有持续性的“灵机一动”。

创意书院本身就已经存在很多方法和结构,例如时间表,例如空间设计。但是在时间空间之外,身体和行为的规则是更加复杂、变动性更强的元素,而身体和行为的教与学,是更庞大的课题,这个还需要不停地实验和改革。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城市呼吸
  • 香港
  • 热门 Popular

    Advertisement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