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习惯称潮汕地区为“潮州”。这个概念源自于潮州府,是隋朝到清朝时这个地区的行政名称。如今,这个地区包括了广东省的汕头、潮州、揭阳,还有说法包括了汕尾。所谓的“潮汕文化”,就是发源并流行于这些地区的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其中一支。
在华人社群中,潮汕向来是以“传统”闻名的,从潮汕功夫茶,到潮汕饮食;从潮汕方言,到潮剧和潮州大锣鼓;从潮汕祠堂,到潮汕民居……但是,在这些传统文化符号背后,却也难免还包括迷信习俗、重男轻女、投机取巧、家族势力、公民意识淡薄等等劣性的文化观念。“传统”二字在这个语境中意涵复杂:一方面似乎含有对文化的传承和保留的某种怀旧、向往和想象的情愫,另一方面却是对其落后、陈旧的种种风俗和观念有哀叹乃至鄙夷。
远离斗争保留文化
似乎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潮汕地区仍旧像一座闭塞自守的老城。斑驳残破,却又屹立不倒。

潮汕庙宇富丽堂皇。(图:刘晓义)
最被津津乐道的理由,就是这里远离中原,与世隔绝,所以潮汕人保留了古代中原的宗法观念,文化精神。即便是文革十年,潮汕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因此文化得以保存。也有说法是,下南洋的潮汕人把文化带到了南洋并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之后,华侨们又把文化带回家乡,才使潮汕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这个“世外桃源”式的叙事似乎很合理,也很美好。但是我们如果深入去观察潮汕的社会结构,也许就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强调宗族势力
作为一个潮汕人,我在海外如此自我介绍时,对方常常会以一句话来回应:“胶己人,拍死无相干”,意思是:“自己人,打死了也无所谓”。这句话或多或少佐证了潮汕人的宗族势力强大。的确,在这里,同姓、同宗、同乡成为形成关系网的重要元素。遇到问题,很多潮汕人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找熟人”。因此,新型的政治结构和公民社会意识,很难有生存的空间。寺庙、宗祠成为团结同乡同宗的精神基础,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成为巩固同姓的观念基础,乡贤、富豪和宗族势力成为维护这些权力网络的政治核心。

宗祠是团结同乡同宗的精神基础。(图:刘晓义)

祭祀成为了团结族群的集体活动。(图:刘晓义)
于是,所谓的传统文化有了土壤。我们在潮汕可以看到:基础设施落后,但是庙宇都是建得富丽堂皇;基层矛盾多,但是祭祀活动总能成为团结族群的集体活动;社会面无序,但是传统礼仪和禁忌个个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潜规则盛行,视规则如无物。唯老人政治马首是瞻,以女子温柔贤惠为傲。
当我们讨论“传统”二字的时候,我们常常只看到了“传”这个字:某种行动、观念、信仰等等模式的传递。但是当我们看到“统”字时,才惊觉这些模式也能以血统之名,幻化成一个系统,将你牢牢统治。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